中大最新研究 – 抑鬱藥治胃病 胃部如「小腦袋」 情緒壓抑可致胃痛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每10個香港人,就有1人有「胃病」。大多數人照胃鏡都找不出病因,食胃藥亦沒法紓緩。究竟身體哪裏出問題?

胃藥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抗抑鬱藥 胃功能失調 腹脹 胃病 米帕明 胡志遠
▲息息相關——醫生解釋,情緒壓力與胃功能失調息息相關,逾半難治性胃功能失調患者都有焦慮徵狀。(RyanKing999@iStockphoto/明報製圖)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最新研究,指出抗抑鬱藥有效治療胃功能失調,改善腹脹、早飽等徵狀。原來,腦部與腸胃分裂自同一組細胞,共用同一類神經傳遞物質,因此胃部是「小腦袋」;當壓力大、情緒差時,胃就成為「出氣袋」。

經常出現胃痛、上腹部灼熱,容易感到飽脹等徵狀,大家最擔心是胃潰瘍、胃癌等嚴重疾病。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腸胃及肝臟科教授胡志遠表示,俗稱「消化不良」的胃功能失調,與胃潰瘍、胃癌等結構性胃病的早期病徵十分相似,難以區分。但後者病情一旦惡化,會出現嚴重徵狀,如大便出血、嘔吐、貧血等。

中大:抗抑鬱藥治不明胃病

胡志遠續指,要區分兩者,可從病因入手,胃潰瘍、胃癌等胃病源於消化道結構出問題,胃功能失調則找不到病因,「無論照胃鏡、做掃描、驗血等,都找不出」。另一分別為發病情况,胃功能失調患者在發病一周後,病情會緩和,結構性胃病患者則會持續發病,病情愈來愈差。

 

胃藥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抗抑鬱藥 胃功能失調 腹脹 胃病 米帕明 胡志遠
▲(明報製圖)

 

「全港有一成多人患有胃功能失調。」胡指出,從臨牀經驗發現,近年病患有年輕化趨勢,最年輕的患者為小學生,部分患者清早上學前未食早餐已經胃痛。

年紀輕輕,為何受胃痛纏擾?胡解釋,胃功能失調由多種致病機制互為引發,其中壓力情緒為「上游病因」,具早期影響,常為發病根源;壓力大時,胃部成為「出氣袋」,令胃痛覺神經線過分敏感,「飲了小量凍飲,胃部以為你飲毒藥」,情况如警鐘誤鳴。

胡續指,腦部與腸胃分裂自同一組細胞,共用同一類神經傳遞物質,因此胃部稱得上是「小腦袋」。當小朋友每天忙溫書考試,大腦有時會抑壓情緒壓力,然而壓力和情緒不會消失,結果投射至「小腦袋」,出現胃痛及胃脹徵狀。

治療胃功能失調,胃酸抑制劑及胃促動藥為常用的第一線藥物,但中大研究顯示,不足三成患者對這些藥物有良好反應。胡志遠引述研究指出,胃功能失調者的胃蠕動速度減慢,對胃酸較敏感,因此胃酸抑制劑及胃促動藥能紓緩徵狀。但兩種藥物皆不治本,亦只宜間歇使用,長期服用可能帶來副作用,如骨質疏鬆、胃細胞變化等。

其餘近七成,即本港逾50萬患者對一線藥物治療沒有效果?胡志遠指出,此類患者屬於「難治性胃功能失調」,現時未有研究解釋到治療無效的原因,但發現這類患者多數同時有其他功能性腸胃病,如腸易激綜合症,另外逾半難治性胃功能失調患者有焦慮徵狀。

 

研究:六成病人治療有效

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證實,低劑量的三環抗抑鬱藥「米帕明」,有效治療難治性胃功能失調。研究結果是否意味抗抑鬱藥能成為胃功能失調的靈丹妙藥?

胃藥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抗抑鬱藥 胃功能失調 腹脹 胃病 米帕明 胡志遠
▲胡志遠(鄧安琪攝)

 

中大在2005至2010年期間招募107名患有難治性胃功能失調,對胃酸抑制劑及促胃腸動力藥均沒有良好反應的病人參與研究。胡志遠指出,在研究中,六成服用三環抗抑鬱藥的患者認為治療有效,另有近兩成的患者出現副作用,如口乾、便秘、視力模糊或渴睡,亦有5名患者服藥後認為治療無效。

胡解釋,該5名患者胃功能失調的情况較嚴重,抑鬱情况較差,未來或需轉服其他血清素及情緒藥物。

 

三環類抗抑鬱藥非人人適用

另外,抗抑鬱藥非人人適用,如青光眼患者、懷孕婦女、對三環類抗抑鬱藥有過敏反應的人士等。胡強調,病人接受抗抑鬱藥治療前,須經醫生評估,並在監督下用藥。

他指出,治療難治性胃功能失調時,醫生宜多管齊下,讓病人理解前因後果,覺察胃部不適與情緒壓力相關,學習調適生活節奏。他又建議,若胃部持續不適超過兩星期,應求醫檢查。

文:鄧安琪、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父母吵架 影響孩子情緒 拒絕上學

重度抑鬱患者 四成現時無法可治

青木瓜水紓緩痛風 長飲脾胃受罪 只消腫痛 不減尿酸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