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手術毋須等「熟透」微創手術重拾視力 傷口細小快復原

分享此內容:

【中大醫院特約專輯】 眼睛是靈魂之窗,讓大家欣賞世間美好事物。然而,許多長者都受到白內障困擾,並對此有不少誤解,例如:「要等白內障『熟透』才能做手術」、「太早做白內障手術會復發」,因而耽誤了治療黃金期。為此,《明報》與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攜手舉辦健康講座「白內障謬誤拆解及治療」,邀請中大醫院眼科專科醫生麥兆婷醫生,拆解坊間常見謬誤,並詳細解釋白內障成因、先進的微創手術、選擇人工晶體及術後護理等資訊。

換人工晶體 術後不復發

若果長者視力變差,或模糊不清的情況,可能是初期白內障徵兆。麥醫生先以相機鏡頭作比喻:「眼睛內晶狀體就像相機鏡頭,能夠將光線和信號傳送到腦部,讓我們看到清晰的影像。大部分白內障患者為60歲以上的長者,隨著年紀增長,這些晶狀體因老化而變得混濁,令眼睛的透光率減低,因而視野變得模糊,或感覺眼前籠罩?一層濃霧。」深近視、糖尿病、眼睛外傷、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類固醇),以及長期曝露在紫外線等因素,都會加速白內障形成。

不少人以為長者視力變差是必然,或者沒有辦法醫治;亦有人誤以為白內障會「復發」,愈遲接受手術治療愈好。麥醫生強調:「許多常見眼疾(包括白內障)是可以治癒的,病人康復後視力可媲美年輕人。另外,手術主要以人工晶體替代晶狀體,不會再有老化問題。如手術成功,一輩子只需接受一次白內障手術。」

白內障手術毋須等「熟透」微創手術重拾視力 傷口細小快復原
講座吸引大批市民參加,了解白內障及最新治療資訊。

影響生活應盡早做手術

除了視力模糊外,白內障患者亦特別怕光、視力有「重影」,夜晚駕駛時被其他車輛燈光照射會出現眩光。有病人經常需要更換眼鏡,但仍覺得視力不清。麥醫生表示:「白內障一般分為四期,早期白內障對視力和日常生活影響不大,病人可先觀察病情;若白內障開始影響工作和生活質素,病人就要考慮接受白內障手術。」

手術是唯一根治白內障的方法,然而每個人對視力的需求各有不同,病人可因應自己的實際需要,與醫生商量最適合接受手術的時機。麥醫生列舉了兩個白內障二期病人作比較,「如果是退休長者,自然對視力需求較低,未必需即時接受手術;另一位活躍青年,工作上需閱讀大量文件,白內障會嚴重影響工作,便建議接受手術治療。」

微創手術時間短風險低

白內障手術主要有兩部分,包括移除白內障和植入人工晶體,主要有傳統開刀及屬於微創手術的超聲波晶體乳化術兩種方法,可採局部或全身麻醉進行。如患者接受傳統開刀手術,一般傷口約有8-10毫米,術後需要縫5至7針,康復期約4至6星期,亦會有深度散光風險。

相對之下,微創手術會較簡單和安全,手術所需時間亦較短。只需在眼球開一個約2毫米傷口,先用超聲波將白內障震碎,並用儀器吸走,再放入柔軟、可摺疊的人工晶體。由於傷口細小,一般毋須縫針便可自然癒合。麥醫生說:「白內障的晶狀體會逐漸變厚、變硬,病情早期有較大機會可接受微創手術;晚期的白內障若已太厚,會難以用超聲波震碎,只能接受傳統開刀手術,對患者創傷性較大,亦有機會影響眼睛結構,因此建議勿拖至白內障『熟透』才做手術。」

按日常需要選人工晶體

此外,白內障病人在接受手術前,亦要在不同款式的人工晶體之中,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現時人工晶體主要分兩大類—「單焦距人工晶體」及「多焦距人工晶體」。單焦距人工晶體的技術發展至今已數十年,相對成熟,由於只有一個清晰焦點供病人選擇,植入後不會出現暈眩情況。麥醫生說:「一般日常生活最常用中至遠視力焦距,故大部分人會選擇術後中至遠程視力最清晰,無論出門、駕駛或看電視都很方便,如要近距離閱讀或看手機,就佩戴一副老花眼鏡。相反,如患者從事寫作、繪畫等需要近距離專注的精細工種,便會選擇術後近處視力最清晰,外出時佩戴近視眼鏡。因此,患者應按生活上的需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人工晶體。」
另一種近十年才面世的「多焦距人工晶體」,特點是帶有多個環形視區,提供不同距離的清晰視力。但麥醫生提醒:「雖然多焦距人工晶體能夠減少對近視及老花眼鏡的依賴,但是病人需學習在哪一區域看近,哪一區域看遠,未必所有人都可以適應,甚至產生暈眩狀況,故未必適合所有人,尤其較年長的人士、眼球囊袋不穩的病人,以及患有角膜疤痕、黃斑病變、青光眼及視神經毛病的患者,都難以在多環焦中找到視區。」

麥醫生指,如白內障病人接受微創手術,康復速度快,術後護理亦較簡單,「病人應定時用藥(滴眼藥水)和覆診,避免磨擦或拍打眼睛,以及進行劇烈活動。微創傷口若一星期順利癒合,即可回復正常生活。」

白內障手術毋須等「熟透」微創手術重拾視力 傷口細小快復原
《明報》與中大醫院合辦健康講座,邀請中大醫院眼科專科醫生麥兆婷醫生,拆解坊間對白內障的謬誤,講解先進的微創手術,以及如何選擇適合的人工晶體。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