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炎夏,北半球多國的氣溫不斷飈升,不僅亞洲,連歐洲多國亦受極端高溫影響,中暑奪命已是不容忽視的問題。無論是從事戶外工作或計劃暑假期間外遊,均需加強身體在炎熱天氣下出現不適的警覺性,以免中暑。

人類是恆溫動物,體溫會維持在大約37度。當體溫上升,身體會排汗並透過水分蒸發以助冷卻降溫;但當身體愈來愈熱,腦部便會出現反應,動作開始緩慢,以減少製造熱能。一般而言,當體溫升高至38、39度已達危險水平,若體溫升至4 0 至41度,已可定義為中暑,細胞、蛋白質、消化酶等便會開始變質,新陳代謝會減慢;如身體仍持續活動,變相需要消耗更多能量,形成惡性循環,尤如將身體放入一個焗爐或微波爐,不停加熱,最終達到臨界點,嚴重可以致命。
中暑可致命 徵狀:大量排汗、頭暈乏力中暑通常並非突發性,反之,身體過熱時會不斷發放信號,如大量排汗、頭痛、頭暈、作悶、噁心、四肢無力等。日常在白天曝曬過後,如出現這些徵狀,應立即減慢或停止活動,補充足夠水分及電解質。身邊同伴亦可以撐傘,為不適人士遮擋陽光,減低中暑風險。
相關閲讀:【酷熱天氣】中暑?熱衰竭?炎夏出濕疹、熱痱等問題知多啲 戶外防蚊防曬補水有法
出現神志不清、昏迷 應立即送院
若出現中暑徵狀而未能及時降溫,令體溫太高,體內的蛋白質開始變質,導致無法正常散熱,加速中暑的進程,並出現更嚴重的徵狀,如神志不清、迷糊甚至昏迷,情况危急,必須盡快送院救治。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預防中暑Dos & Don’ts
夏天戶外運動或工作時,可帶備淺色的傘及補充足夠水分,而電解質飲品比清水更為適合,以補充出汗流失的鈉質及鉀質,但建議不要帶太多裝備,以免增加負重及中暑的風險。
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
梁杰仁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