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難治性抑鬱?腦磁激治療、噴鼻新藥成效?患者:建立病識感勝強迫求醫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算,5%成年人患抑鬱症,全球患者多達2.8億。香港大學與中文大學的大型研究發現,即使患者願意求診,近兩成抑鬱新症仍會慢慢變成「難治性抑鬱」(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TRD),整體死亡風險較一般抑鬱病人高逾五成,部分人更會罹患心臟病、慢阻肺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所謂難治性抑鬱,即患者先後使用2種或以上抗抑鬱藥,每種藥劑量足夠,患者依從醫生指示準時用藥,但經過6至8周後,其抑鬱病徵都無法減少一半或以上……(編者按:不少精神科病人「病識感」低,拒絕求診或不肯服藥,怎麼辦?)

什麼是難治性抑鬱?腦磁激治療、噴鼻新藥成效?患者:建立病識感勝強迫求醫
亟需關注–難治性抑鬱值得關注,因為病人不單自殺率更高,抑鬱情緒亦影響身體其他機能,與自殺無關之死亡率也上升。(PRImageFactory、takasuu@iStockphoto)

相關閲讀: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難治性抑鬱死亡風險較一般抑鬱患者高52%

港大、中大及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學者,自2014年開始跟進全港8223名在公立醫院確診抑鬱症的新症病人,為期6年。其間有1479人(18%)經歷了2次治療失效,需接受第3種治療,屬難治性抑鬱;當中78人(5.3%)在該6年間離世。分析發現,這類患者較常有自殘行為,綜合死亡風險較一般抑鬱病人高52%;部分人也會罹患心臟病、慢阻肺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他們是重症中的重症。」參與研究的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陳秀雯表示,難治性抑鬱值得關注,因為病人不單自殺率更高,抑鬱情緒亦影響身體其他機能,「心臟病多些,與自殺無關之死亡率也上升」。

什麼是難治性抑鬱?腦磁激治療、噴鼻新藥成效?患者:建立病識感勝強迫求醫
陳秀雯(受訪者提供)

個案:「輔導和藥物最幫到我」

今年38歲的思敏,在高壓家庭及校園欺凌下成長,19年前開始先後患上思覺失調、抑鬱症及驚恐症。她在2016年首次計劃輕生,寫下遺書,相約好友吃飯道別,幸朋友察覺異常,慰問了一句:「你是否想自殺?」那刻她當場嚎哭,且接受對方勸告打消念頭。

然而,她在2017年經歷好友輕生過世,既自責又遺憾,導致抑鬱復發;2018年中,思敏常常出現幻聽:「我站在商場圍欄,覺得地下有人對我說:『下來吧,你跳下來會很舒服!』」她察覺到病情復發,自行往急症室求醫。同年8、9月,她跟家人鬧翻,被送往醫院,在病房以牀單3度上吊。

思敏在精神科病房留醫4個月後出院,在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接受輔導,再加入「同路人」支援小組,遇到其他面對喪親之家屬,才明白自己並不孤單。時至今日,思敏仍在接受治療,每天服用3種精神科藥物。近月,她又經歷同事輕生,抑鬱情緒惡化,幻覺幻聽再現,遂主動要求精神科提早覆診及加藥,並尋求心理輔導。

回顧歷年應對抑鬱,她強調:「輔導和藥物最幫到我,藥物可控制病徵,當沒有幻覺幻聽,人會清醒些、精神些,就可以接受輔導。當聽得入耳,便可梳理性格和行為上的謬誤及問題,可以想辦法去改變一些行為。」

什麼是難治性抑鬱?腦磁激治療、噴鼻新藥成效?患者:建立病識感勝強迫求醫
有研究發現,即使患者願意求診,仍有近兩成抑鬱新症會慢慢變成「難治性抑鬱」。(網上圖片)

相關閲讀: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溝通建立「病識感」 更勝強迫求醫

不少精神科病人「病識感」低,拒絕求診或不肯服藥,怎麼辦?

抑鬱症及驚恐症患者思敏,以及妻子是抑鬱症康復者、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主席周萬長,兩人都強調若患者缺乏病識感,不願接受治療,會影響復康進展;家屬強迫患者接受治療,隨時有反效果。

什麼是難治性抑鬱?腦磁激治療、噴鼻新藥成效?患者:建立病識感勝強迫求醫
周萬長(受訪者提供)

病識感,即患者知道自己患病,願意配合就醫及治療;同時也牽涉有關疾病的經驗,例如知道自己出現了病徵,明白為何要診治,治療的重要等。

現於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擔任活動幹事的思敏,以同路人身分,向家屬提供教育及支援。她直言部分情緒病患者不承認有病,甚至反斥家人「我無病,你才有病」。她忠告,若患者並非有自殺或傷人危險,別強迫患者求診,或「捉」他們入院,「若強行叫白車,即使入到醫院,醫生開到藥,如他們不承認患病,也不會持續食藥」!

思敏重申,家屬需要跟患者有良好溝通,有助「收風」,病者願意分享他們想法或病情,「但如果關係差,你永世不會知道其狀况」。即使患者不肯求醫,家屬可憑其覆診紙,代表患者到專科門診見醫生,反映患者新近狀况。

思敏以自身經驗為例,患者要有病識感,才明白用藥前後之分別,認知藥物療效,「每次病發或接近病發,會立即求助,令自己不會掉進谷底」。當患者感到家屬的愛與關懷,一旦病情生變,家屬提出陪伴覆診,亦較易獲患者正面回應。

什麼是難治性抑鬱?腦磁激治療、噴鼻新藥成效?患者:建立病識感勝強迫求醫
學習共存–嚴重抑鬱病人,要與醫護合作按時按量用藥,且學習與病共存。(WanjaJacob@iStockphoto)

家屬宜先建互信 再逐步了解

周萬長不諱言,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容易有病識感,反觀抑鬱、躁狂等精神科病人,因認知及情緒受影緒,尤其在病發時,或較難明白治療的重要。要慢慢讓患者恢復病識感,家人先要在溝通下工夫,與患者建立了互信,便可在對方情緒穩定時,找合適時機了解其拒絕就醫或服藥之原因,讓對方認識發病先兆,並分析其情緒波動時間,以至未有治療之後果。周強調,家屬在患者復元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家人要多認識情緒病資訊,當局亦應加強向家屬提供相關培訓。

■抑鬱症患者很怕聽到的說話

1. 你可以積極一點嗎?

2. 你有病,就服藥吧!

3. 你其實可以選擇令自己好過一點!

4. 你不要想那麼多!

5. 你不去想,便不會有事,就不會有抑鬱!

6. 你開心點吧,不要再想過去的事了!

7. 開心要做人,不開心又要做人,為何要不開心呢?

8. 你看我那麼多壓力,都無抑鬱啦!

資料來源:抑鬱症患者思敏、中大精神科學系教授陳秀雯

■精神病患者家屬資源一覽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精神康復者家屬資源及服務中心

查詢:2560 0651

網址:carer.bokss.org.hk

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

查詢:2144 7244

網址:www.familylink.org.hk/home.html

香港精神健康家屬協會

查詢:5606 7551

電郵:hkarm1994@gmail.com

防止自殺及情緒支援24小時求助熱線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2389 2222

明愛向晴軒:18288

生命熱線:2382 0000

協青社:9088 1023

文:譚以和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