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要數最常見痛症,頭痛必定榜上有名。其成因多樣,一般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其中偏頭痛屬原發性,患者約佔本港人口12.5%;當中經期偏頭痛是女性偏頭痛的「大戶」。研究發現,女性偏頭痛患者中,近半數會在月經周期發病,需要服用止痛藥。醫學界近年關注偏頭痛人士因濫用止痛藥,引發「藥物過度使用頭痛」(medication overuse headache,MOH)的惡性循環。所以,針對急性偏頭痛,應選擇合適藥物,避免陷入慢性偏頭痛的痛苦輪迴。
偏頭痛是一種常見中度或嚴重頭痛,發作時,患者通常出現單邊或雙邊頭部抽痛,可能伴隨惡心、畏光、畏聲,甚至嘔吐,可持續4至72小時。有本地研究指出,香港約有12.5%人口患有偏頭痛,以18至42歲最常見。偏頭痛不限年齡,第一次發作通常在青春期。有些偏頭痛有預兆,有些毫無預警。因月經周期引起的偏頭痛則算是定期出現,因此女性佔偏頭痛患者逾七成,遠多於男性,尤其在20至40歲生育年齡的婦女更普遍。一般認為,與月經相關的荷爾蒙變動(雌激素水平驟降),是女性偏頭痛主因之一。
然而,醫學界並未完全了解偏頭痛成因,約76%患者或找到誘發因素,包括壓力、天氣或氣壓變化、強光或閃光、響亮聲音或噪音、體能活動如運動、性生活等。
過度使用止痛藥 或引發「藥物過度使用頭痛」
從亞洲不同地區包括日本、韓國及台灣等研究發現,偏頭痛病人出現焦慮、抑鬱甚至失眠等的比例都較高。以焦慮為例,韓國研究發現偏頭痛病人有19%出現焦慮,台灣有16.5%,日本則有9.9%。抑鬱方面,韓國及台灣均有6%患者受困擾,前者更有11%患者同時出現焦慮及抑鬱。台灣研究亦指出,34.4%患者出現失眠,比無偏頭痛人士高出2.7倍。偏頭痛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人際關係,許多年輕專業人士或學齡族群因偏頭痛而不得不請病假,工作效率和生產力顯著下降。
面對強烈疼痛,患者用上不同方法止痛,包括服止痛藥、中藥、針灸,其他如瑜伽、靜觀等。大部分人使用止痛藥或處方藥(如撲熱息痛、非類固醇消炎藥、翠普登類藥物)急性紓緩,偶爾使用並無大礙,但過度使用,就可能引發藥物過度使用頭痛(簡稱MOH)。
MOH是指長期過度使用減輕頭痛藥物,反而導致頭痛頻率增加或加劇的慢性頭痛。根據定義,MOH患者通常已有偏頭痛等原發性頭痛的前提下,因長期過度使用急性止痛藥(連續3個月以上,且平均每月使用≥15天)而形成。常見引起MOH的止痛藥包括撲熱息痛、阿士匹靈、非類固醇消炎藥及翠普登類藥物。另外,經常服用多種止痛藥都較易造成MOH。
濫用產生耐藥性
MOH可說是由於病人過分依賴止痛藥而出現的頭痛現象,多見於緊張性頭痛或偏頭痛人士;患者經常在夜間或清晨痛醒,在頭痛發作較頻密時,服用止痛藥以減輕痛楚,久而久之身體開始對藥物產生耐藥性。當停服或減少劑量時,頭痛便再次出現,因此又會繼續服食止痛藥,形成惡性循環;其他常見伴隨症狀包括惡心、難以集中注意力、記憶力減退、易怒等。
針對嚴重偏頭痛患者,醫生通常會考慮處方預防性用藥,以降低發作頻率和強度。常用預防藥物包括抗腦癇藥、降血壓藥、抗抑鬱藥等。然而,這些預防性藥物有不同的副作用與禁忌,副作用包括乏力、心動過緩、水腫、嗜睡、口乾、頭暈、體重改變、惡心等,影響病人依從用藥的意願。在公立醫院所見,八成偏頭痛患者會在一年內自行減藥甚至中斷治療,令療效大打折扣。另外,正接受藥物治療的哮喘、心臟病人和妊娠婦女士也不適合使用。
相關閲讀:認識偏頭痛4大病徵 服止痛藥可了事?拖延治療影響控制痛症、減藥效
新藥減痛 腎病、孕婦忌用
新一代抗偏頭痛藥物anti-CGRP,能紓緩及預防偏頭痛發作外,對偏頭痛常見症狀,如畏光、畏聲都有幫助。有醫學文獻顯示,長期使用anti-CGRP有效預防偏頭痛發作次數及嚴重程度。根據歐、美頭痛學會建議,此類藥物已列為一線預防偏頭痛藥物。國際頭痛學會(International Headache Society)亦建議作為經期偏頭痛一線急性治療藥物,比傳統止痛藥及非針對性預防藥物的副作用少,亦不會引致MOH。
Anti-CGRP常見副作用輕微,包括注射部位反應(疼痛、紅腫、搔癢)、惡心和便秘等。目前只適合成人使用,腎功能不全者不適合;而懷孕和哺乳期的婦女因藥物安全尚未證實,亦應避免使用。
相關閲讀:【痛症】認識不同類別止痛藥 撲熱息痛、消炎藥、處方鴉片止痛藥、外用藥膏 有沒有副作用?
■知多啲:每周頭痛兩次以上 宜求醫商治療方案
偏頭痛不是一般頭痛那麼簡單,而是一種腦神經系統的疾病。若處理不當,隨時變成慢性疾病。若出現以下情况,應與醫生討論治療方案:
- 每周頭痛2次以上
- 單月止痛藥使用超過推薦次數
- 頭痛日益頻繁且一般止痛藥無法有效控制
- 頭痛模式改變
醫生可能建議接受影像檢查或諮詢腦神經科醫生,以排除其他病因。另外,患者可透過記錄頭痛日誌協助治療,包括每次頭痛的時間、持續時長、可能誘因(如壓力、睡眠不足、特定食物)及用藥情况,有助醫生了解頭痛模式、調整藥物,也提醒患者及時察覺刺激因素。除了藥物治療外,改善生活習慣同樣重要,保持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長時間精神緊張;飲食均衡且不偏食,不要長時間空腹;多喝水、適度運動都能降低頭痛誘發機率。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瑜伽、漸進式肌肉放鬆)或認知行為治療,也可幫助緩解壓力誘發的頭痛。
文:馮斌熙(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什麼情況應該就醫檢查偏頭痛?
若出現下列情況應盡快向醫生求診並討論治療方案:每周頭痛兩次或以上;單月使用止痛藥超過建議次數;頭痛頻率或強度持續上升且一般止痛藥無效;頭痛型態出現改變(如夜間痛醒、伴隨新出現的神經學症狀)。醫生可能建議影像檢查、轉介腦神經科或安排更合適的急性與預防性藥物治療。
如何避免因濫用止痛藥而形成藥物過度使用頭痛(MOH)?
避免長期頻繁使用急性止痛藥,遵從醫生用藥頻率建議;若每月使用止痛藥達到或超過15天,應諮詢醫生。可採取替代策略包括:使用醫生建議的特異性急性藥物或新一代抗偏頭痛藥(如anti‑CGRP,須留意禁忌);考慮預防性用藥以減少發作次數;配合頭痛日誌紀錄誘因與用藥情況;改善睡眠、壓力管理、規律運動與放鬆訓練以降低誘發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