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偷竊癖】無法控制偷竊衝動藉以釋放壓力 事後感自責羞恥致惡性循環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有名人屢次在店舖盜竊被捕,涉及貨品並不是價值不菲的珠寶名表,而是十元八塊的零食、日用品等,引起公眾關注。在不少高買案件中,所涉及貨品金額往往是犯案者有能力支付的,他們為何仍以身犯險?精神科專家指出,部分偷竊行為未必出於貪念,可能與精神科疾病偷竊癖(kleptomania)有關;患者無法控制偷竊衝動,事後深陷自責與羞恥壓力,形成惡性循環。此病成因是什麼?患者如何擺脫這種「病態衝動」?

偷竊癖出於另類「貪念」 尋刺激 患者反覆偷竊衝動 壓力惡性循環


偷竊癖,或稱偷竊成癮,是一種精神病。與一般出於物慾貪念而偷竊的人不同,患者犯案出於另類「貪念」——緩解精神壓力。

所偷貨品非自己買不起 事後感自責羞恥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表示,偷竊癖患者通常有控制障礙,反覆出現偷竊衝動。很多時他們所偷的並非自己所需,亦非經濟上不能負擔;「患者在偷竊過程中會很緊張,偷竊後會感到壓力釋放,甚至有時有滿足感;但事後會覺得自責、後悔,甚至羞恥。」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偷竊衝動又再出現。

臨牀心理學家馮逸健指出,部分偷竊癖患者甚至會將偷來的物件放回原處,愛上那種刺激及沒人知道的感覺。「患者可能小時候缺乏愛和安全感,或者曾被欺凌,故用偷竊以補償這些缺失,企圖獲得控制權(sense of control)。這可能反映患者內心自卑、憤怒、矛盾,因而需要另一個渠道去發泄。」

【偷竊癖】無法控制偷竊衝動藉以釋放壓力 事後感自責羞恥致惡性循環
麥永接(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壓力警告:失眠、集中力下降、無法開心  硬撐適得其反 適時逃避(精神健康)


或有其他共病:抑鬱症、焦慮症

麥永接解釋,偷竊癖患者偷竊往往不是為了金錢利益,而是為緩解壓力。他們可能面對不同心理壓力,包括工作、人際關係、考試或家庭;而且很多時有其他「共病」,最常見是情緒病,例如抑鬱症或焦慮症。

另外,偷竊癖屬衝動障礙,患者可能同時有其他衝動問題,例如病態賭博、購物狂、濫藥或厭食症。麥永接續稱,思覺失調、躁鬱症或躁狂症患者,以及一些早期認知障礙長者,亦可能因為「買嘢唔記得畀錢」,出現病態偷竊的情况。除了心理因素,偷竊癖亦可能源於生理因素,包括神經物質及大腦衝動控制區域出現問題。

個案:膽小主婦屢偷竊 報復丈夫冷漠

麥永接引述一個個案。一名40多歲家庭主婦,性格怕事膽小,卻很「大膽」地多次在超市偷竊。與她仔細傾談,發現近年她與丈夫的關係不理想,雙方沒有性生活,丈夫又似乎不想處理。這名家庭主婦沒有特別興趣,不太注重生活享受,長時間困在家中,抑壓着很多負面情緒。當她在超市閒逛時,突然出現偷竊衝動,偷走一些她經濟上能負擔的東西。偷竊成為她宣泄壓力的方法,甚至覺得是對丈夫冷漠的報復。

後來她因偷竊惹上官非,驚動丈夫,又要花錢請律師。丈夫無法理解太太之餘,甚至鄙視她的偷竊行為,認為她欠缺意志力,令二人關係更惡劣,陷入惡性循環,結果患者再三犯案。麥永接解釋,有患者可能因為偷竊被捕,引致法律訴訟及金錢花費,令他們「懸崖勒馬」;但有患者可能一直未被發現偷竊,或即使多次被捕和經歷法律訴訟,仍然繼續偷竊。

揪出衝動來源 有可能治癒

偷竊癖如何戒除?麥永接強調,必須了解患者背後那股衝動的來源,對症下藥,再配合身邊人或家人的陪同及理解,偷竊癖是有可能治癒。上述的家庭主婦隱藏着婚姻問題,同時受情緒困擾,後來她接受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詳見「治療方案」),又與丈夫一同接受婚姻輔導。


相關閲讀:【微笑抑鬱症】「偽裝」開朗背後 獨處釋放負面情緒終影響身心 應及早正視


治療方案:替代行為干預偷竊衝動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治療早期偷竊癖,成效顯著,有六至七成患者有行為改善。臨牀心理學家馮逸健解釋,治療方法是讓患者找一個替代行為,去干預(intervene)患者的衝動行為。

【偷竊癖】無法控制偷竊衝動藉以釋放壓力 事後感自責羞恥致惡性循環
馮逸健(受訪者提供)

認知行為治療 運動冷水浴代替犯案

當患者有偷竊衝動時,先嘗試深呼吸或做一些放鬆練習,「停一停,給自己一個緩衝(buffer)」,思考一下這個衝動會帶來什麼後果。深思後,再用另一個不會犯法的行為代替偷竊,例如跑步、掌上壓、打拳、冲冷水浴或用筆記下自己的衝動。

馮逸健稱,患者會有一些不理性想法,例如「偷竊令我感覺舒服些」、「自己不夠好」、「我很差」等,臨牀心理學家會為患者建立健康想法。同時,亦要他們學習調整情緒及解決困難的方法,令他們減少以偷竊作為情緒出口的依賴。

【偷竊癖】無法控制偷竊衝動藉以釋放壓力 事後感自責羞恥致惡性循環
專家建議偷竊癖患者,找一個替代行為,如:打拳、跑步、冲冷水浴等,去干預衝動行為。(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個案無關,kazuma seki@iStockphoto)

潛意識追尋成癮原因

除了認知行為治療,馮逸健稱,會按情况利用心理動力學(psychodynamic)治療,透過對話探討患者潛意識及成長背景,從而了解偷竊行為背後的原因。臨牀心理學家提供一個安全環境,讓患者能安全地表達內心深層次的情緒和矛盾。

他引述一個個案,一名年約30歲的專業人士在超級市場偷竊了一些他不需要兼且經濟上能負擔的物品。當場被捕,超市經理播放閉路電視片段證實,當事人才驚覺「點解會咁?」,覺得自己沒理由偷這些東西。馮逸健說,當事人找他諮詢時,仍未被落案起訴,但已十分焦慮,不敢跟人提起,擔心事業受影響,又怕案件見報及被放上社交媒體。

透過心理動力學治療,馮逸健幫助當事人回想以往經歷,發現他並非首次偷竊。他年幼時父母關係惡劣,最後離婚收場,其間他感到被忽略,在中學時第一次偷竊,估計是為了獲取關注。

馮逸健亦發現,這名偷竊癖患者與伴侶的關係不佳,令他重現童年時父母關係惡劣的情况,陷入不安,偷竊行為好像幫他轉移視線。患者被捕後一度患上抑鬱症,轉介精神科接受治療,服用了一段時間抗抑鬱藥;配合認知行為治療,患者選擇透過運動幫助自己控制偷竊的欲望,希望能減低復發。

知多啲:偷竊癖免責?視乎犯案時精神狀况

高買被捕,可否以偷竊癖抗辯?

CPH Legal執業律師陳柏豪解釋,偷竊癖屬於精神疾病;在刑事案件中,任何被告如確診患有精神疾病,首要問題是:精神疾病會否影響被告理解控罪的能力及是否適合答辯(fitness to plead)。如被告確診患有偷竊癖,而有能力答辯,下一個問題是:被告被指稱犯案時的精神狀况如何?如犯案時被告因精神狀况完全喪失判斷力,或出現幻覺,或複雜思緒令其分心而忘記付款等,被告即使未為貨物付款,但不具盜竊罪下的不誠實(dishonesty)犯罪意圖。法庭接納此抗辯理由的話,會裁定被告無罪釋放。不過,若被告犯案時因偷竊而感到刺激,而他依然有判斷力懂得分對錯,而且知道自己持有貨物未付款,依然離開店舖,則具不誠實意圖,會被定罪。

【偷竊癖】無法控制偷竊衝動藉以釋放壓力 事後感自責羞恥致惡性循環
陳柏豪(受訪者提供)

主動求醫 家屬監督 有助求情

若被告在犯案後已主動接受心理治療,對求情非常有幫助。陳柏豪稱,這可展示被告有充分悔意,以及採取積極措施正視及治療自己的精神問題,減低再犯風險。若法庭判以感化令及社會服務令,均可附帶條件命令被告繼續接受精神治療。

此外,若被告家屬願意積極配合監督和治療,陳柏豪指對判罪絕對有正面影響。然而,以偷竊癖作為抗辯,成功與否,依然視乎具體案情而定,如被告已多次以偷竊癖作為求情理由,法庭考慮到被告未能改過自新,有可能判以監禁令其意識到控罪的嚴重程度。

他強調,判刑是藝術而非科學,法庭判刑時有不同考量,在每宗案件均有不同。

 

文:王木音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