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流感肆虐,到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的病人破了紀錄,許多病人輪候半天還沒有醫生診治,需要住院的也因為病房人滿之患,在急症室走廊苦等十多小時尚未能「上樓」,情况似乎失控。連特首也要微服出巡,到伊利沙伯醫院體察民情,並指令醫管局馬上改善情况。
當年急症室 醫生hea做等轉職
回想當年剛剛醫學院畢業,也曾在瑪麗醫院的急症室工作了半年。那時候有志從事專科培訓的醫科生,大多鍾情於內、外、婦產和兒科這四個熱門科目,其他的專科,以及普通科門診和急症室等outpost,較少人問津。可是熱門專科的培訓崗位有限,公營的大型急症醫院只有瑪麗醫院和伊利沙伯醫院,瑪嘉烈醫院剛剛落成,還未能完全運作。醫科畢業生欲進行專科培訓,往往要先在冷門科目的部門和outpost「等位」。當年沒有急症專科,大部分的急症醫生都是畢業不久,等待機會「蟬曳殘聲過別枝」的「臨時工」;有部分更是準備獃一兩年便自行執業當普通科私醫;整個部門可能只有主管是「長工」。當年緊守醫療體系大門最前線的重責,便落在這班水流柴般的過客肩上。
當年香港欠缺醫療人手的狀况比現時差得多,急症室的景况又如何?答案是效率奇高,但質素卻乏善可陳,以當時的社會狀况,病人根本對公營醫療沒有什麼要求。我在急症室上班不久,值通宵班時一位和我談得來的資深男護士長跟我說﹕「X醫生(一位高我好幾屆的專科醫生)在這裏做時,通宵班通常都是一覺睡到天明,病人都是我們診治,他早上起來在病歷卡上簽名便搞掂。」急症醫生不看病人真是駭人聽聞,今時今日他不給病人投訴給醫務委員會停牌才怪。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