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2年的一篇報道,國際通用而又最權威的生物醫學論文搜尋引擎PubMed,過去35年記錄了2047篇問題論文被醫學期刋撤稿的個案,當中只有約五分之一是無心犯錯,其他大部分都和專業失德有關,包括竄改或憑空捏造研究數據(43.4%)、一稿多投(14.2%),以及抄襲(9.8%)。誠然,其間在國際期刊發表的生物醫學論文以千萬計,只有兩千多篇被撤稿看似微不足道,但明顯的這只是冰山一角。行裏人都知道,科研實驗造假不易察覺,這2047篇假大空論文背後,不知有多少千多少萬造假文章逍遙法外。
教授學者被揭發造假,會受到什麼懲處?似乎最嚴重的只是失去教席,許多都只是警誡了事,甚至不了了之。職位愈高名氣愈響的教授學者,獲輕判的機會愈高,似乎校方高層有意為他們開脫,看來「too big to fail」在這裏也用得着。可是只要回心一想,應知道在醫學研究造假着實可以害人不淺,例如20年前英國醫生Andrew Wakefield發表有關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三合一疫苗有害的造假論文,便令到不少父母拒絕讓孩子接種疫苗,害人無數。難怪有學者提議,學術造假應列為刑事案,對心懷僥倖者才有阻嚇作用。
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14年發表了一篇名為《科研造假應否列為刑事?》的文章,羅列了正、反雙方的意見。相信這辯論還會繼續,不過有一點可以預見的是,造假之風愈熾,把造假刑事化的機會會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