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本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發病率近10年更攀升近倍,每年有逾2500宗新症。養和醫療集團一項臨牀研究顯示,採用結合「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及「磁力共振導航」的放射治療,可以即時偵測腫瘤位置及調整治療規劃,療效及減少副作用,超過9成患者完成治療後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並在一段時間後逐漸復原,反映治療帶來的副作用相對溫和及短暫,幫助維持患者的生活質素及盡快恢復日常生活。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51名前列腺癌患者接受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 9成減嚴重副作用
養和醫療集團營運總監李維文表示,自2019年引入MR Linac後,已發表16份相關研究文章。是次研究是養和醫療團隊於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期間,所進行的亞洲首項及最大型針對1.5T磁力共振導航立體定向放射治療(MR Linac)前列腺癌的研究,評估了51名前列腺癌患者接受上述放射治療後的臨牀成效,包括由醫生臨牀診斷及病人自我評量,治療對腸胃功能、泌尿功能及性功能的影響。
醫生臨牀評核中發現,逾9成患者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只有一名病人出現嚴重腸道症狀,6人有泌尿系統症狀,但相關情况於一個月內逐漸減退。受訪患者則覺得在治療後4個月內,腸胃及泌尿功能回復至原來水平,荷爾蒙反應亦沒有明顯變化,性功能則於完成治療一年後逐漸改善。有關研究已在醫學期刊《Cancers》發表。
即時精準追蹤腫瘤位置 減低影響其他器官組織
養和醫院臨牀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醫生闡釋,前列腺腫瘤會隨着病人的呼吸及器官移動而移位,腫瘤的體積和形狀亦會因應治療而不斷變化,導致附近組織可能因輻射而受到影響。
同時,腫瘤移動方向更可能與附近的寡轉移相反,以往可能要從中取捨。而磁力共振導航則可以即時及更精準追蹤腫瘤位置,並可按需要實際情况調整治療規劃及輻射劑量,以取得最大的療效。
相關文章:【前列腺癌】本港男士第三大常見癌症 HIFU局部治療早期前列腺癌 保忍尿能力、性功能
病者臥床約1小時完成療程 次數可大減
潘醫生續稱,由於放射線可以更加集中瞄準腫瘤位置,不但可減少對附近正常器官和組織的損害,減輕腸胃及泌尿系統不適,醫生更可因此而調高劑量,令治療次數由以往的約40次療程大幅減至約5次,大大減少病人往返醫院治療的舟車勞頓,每次治療約需一小時,期間病人主要在治療牀上,毋須落牀或走動已可完成療程。
MR Linac鼻咽癌、肝癌、膀胱癌等適用
養和醫療集團醫學物理部主管余兆基博士表示,除了前列腺癌外,多種癌症也適合使用MR Linac,包括腦膜瘤、脊索瘤、鼻咽癌、肝癌、膽管癌、膽囊癌、膀胱癌、直腸癌,以至子宮體癌及陰道癌等,而針對MR Linac在呼吸調控方面的研究亦漸有成果,並預計明年可以將呼吸調控應用於臨床上,減低由於呼吸產生的治療誤差,幫助更準確瞄準腫瘤,令MR Linac的適用範圍可進一步擴展至胰臟癌及肺癌等,讓更多病人受惠。.
專題系列文章
- 【肺腺癌】30、40歲非吸煙者患肺癌?亞洲肺腺癌患者逾半與基因突變有關
- 【子宮內膜癌】第四大女性癌症 常見症狀收經後出血 採新分期法助精準個人化治療
- 【肝癌組織碎化技術】Histotripsy超聲波堆疊微氣泡消滅癌細胞 原發或轉移性肝癌適用
- 研究:三大泌尿系統癌症—前列腺癌、膀胱癌及腎癌 全球發病率趨升
- 鼻咽癌發病高峰50至60歲 吃鹹魚增患病風險?了解近年放射治療
- 代謝障礙肝癌港發病率趨升 港大研究:揭肝癌內脂肪「重編細胞」 阻一線治療
- 頸部淋巴結腫大未必是癌症 感染或免疫系統病或影響淋巴組織
- 【胰臟癌】50多歲不煙不酒確診 驗血或超聲波未能偵測隱蔽腫瘤?
- 研究證定期運動降低癌症死亡風險1/3、減復發
- 港每年400多宗膀胱癌新症 內鏡手術機械臂切除膀胱腫瘤 全港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