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女性40歲後患癌風險增 乳腺癌新症10年急升76% 港大學者料與體重增加減少生育哺乳有關
【明報專訊】本港癌症新症以往男士佔大多數,但近年比例漸收窄,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昨發表2018年癌症數據,發現女性新症已接近追平男性,相信因愈來愈多女性踏入患癌風險高的壯年期,又預料來年公布的數據或現首次歷史性逆轉。以女性患者為主的乳腺癌新症10年間急升76%,港大已發展一種計算患乳癌風險的方程式並已交港府,料會用作篩選高風險者以接受乳癌篩查,目標更早找出患者。
2018年癌症新症再創新高達34,028宗,按年增2.9%,但升幅較前一年的5.1%放緩。至於男性及女性癌症新症,由2008年的男性多1600宗,收窄至2018年只多52宗。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總監黃錦洪估計,來年公布的2019年數據很可能首次「歷史性」逆轉至女性新增個案多於男性。
踏入癌症高發年齡層女性近年增加
2018年40至59歲女性佔整體女性人口三分一,黃錦洪說,女性患癌風險在40歲後上升,乳癌、子宮癌、甲狀線癌主要在40多歲至60多歲壯年發生,由於近年愈來愈多女性人口踏入癌症高發年齡層,加上整體女性人口亦較男性多、男性吸煙人口又減少等,「一加一減」下出現逆轉。
粵藝館優惠迎中秋 鮑參花膠海鮮盛宴(4位起) 現以65折發售 每位只需$868 立即選購! |
學者:乳癌增料因體重增加減少生育哺乳
2018年乳腺癌新症則按年升5.8%至4645宗,10年累計升76%。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瑪麗醫院乳腺外科主任鄺靄慧說,可能與體重增加、減少生育和哺乳等多項因素有關。港府早前回覆稱,會基於港大乳癌研究,今年內公布風險為本的乳癌篩查。
有份參與研究的鄺靄慧透露,已分析共6000名乳癌和正常婦女的數據,發展出一種方程式,透過是否有家族史、基因突變、生育、脂肪比例、吸煙等因素,計算出婦女患乳癌風險,並建議需否篩查。鄺靄慧稱已將方程式提交港府,料未來會用作篩選高風險者,盼透風險評估策略更有效及更早找出患者,增加其存活率。
港大風險程式覓隱藏患者 已交港府
統計中心首次分析癌症存活率(見表),印證確診時癌症期數對存活率影響大,第四期女性乳腺癌患者5年存活率僅29.8%,但第一期達99.3%,黃錦洪稱數據證明愈早發現,生存率愈增,「希望港人能拋開諱疾忌醫心態」。
最新數據亦反映本港控癌成效,黃錦洪說,2018年肝癌新症按年減5%至1742宗,反映本港接種乙型肝炎疫苗的政策和藥物治療有效。本港自2016年起推大腸癌篩查,大腸癌確診時為第一期者,由2015年約9.5%升至2018年約11%;第四期由26%減至20.7%,黃錦洪認為計劃有利找到更早期的癌症個案,料增存活率。
2018年升幅最高癌症是甲狀腺癌,按年升17.3%至1037宗,由2016年第11位癌症升至第9;黃錦洪形容升幅驚人,但當中大部分屬早期癌症,料與診斷技術改善有關。
乳癌基金會籲推全民篩檢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表示,乳癌自1994年起已是本港第一大女性癌症,女性一生中患乳癌風險由2008年的1/22,升至前年的1/14,有逼切性推全民乳癌篩檢。她說,當逾半確診者屬第一期才較理想,可有效減低死亡率,亦減低醫療成本。據台灣經驗顯示,全民定期篩檢有助減41%乳癌死亡率,呼籲港府盡快為40歲以上女士推每兩年免費篩查。
- 【胃酸倒流】6個典型症狀:胸口灼熱、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咳嗽、口苦 中醫:飲食不節壓力大肝胃不和
- 【口罩測試】消委會抽查30款彩色口罩測試BFE、PFE、含菌量及透氣度 6款總評分最高口罩
- 【乳癌】女性癌症致死第三號殺手 滿40歲無病徵者 建議每兩年乳癌普查(醫路同行)
- 【新冠】第五波確診者沒打針病死率較已打3針者高約70倍 注意長者染疫初無病徵第4天變差
- 【小腸氣成因】皮下突出物以為是腫瘤?小腸氣卡住小腸 嚴重可致腸臟壞死 了解疝氣修補手術
- 【高血壓】世衛料成年患者近半不知患病 定期運動助降低血壓 減 7mmHg心血管患病率降30%風險(附5招鬆一鬆)
- 【罕見病】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3大徵狀:持續疲倦、皮膚痕癢及變深色 膽管持續發炎可致肝硬化
- 【胃癌】胃部切除手術後易反胃、上吐下瀉 胃癌病人術後飲食調整四部曲
- 【新冠疫苗】科興接種年齡降至6個月大 明起可打 專家建議首兩針相距4星期 不建議溝針 政府洽溝兒童復必泰
- 【腎結石】誤以為腰痛 夏天患腎結石高峰期?嗜咖啡茶小心?少飲水尿液濃度過高易結石
- 流感疫苗|韓國830萬人接種 累計9人接種後死亡 以高齡者佔多 暫未證關係
- 研究:塑膠奶樽釋百萬計微膠粒 嬰兒每日可攝逾150萬粒 建議家長餵奶前多做 3 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