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科技與疫情催化下,快速測試產品迅速普及,由最傳統的驗孕棒,到疫情期間廣泛應用的快速抗原檢測。原來,市面上還有很多不同種類快速測試,透過檢測唾液、鼻液、尿液、糞便等,可供市民自行「診症」。這陣子爆發的急性腸胃炎,就可以透過快速測試找出病原。另外,還有肝炎、HIV、HPV、幽門螺旋菌、前列腺特異抗原、大便隱血、維他命D,甚至癌症等快速測試,標榜快速、簡便、準確率高。有了這些快測產品,以後體檢是否可以不求人?面對琳琅滿目的快速測試,哪些是有用的工具,哪些只是行銷噱頭?

快測辨病毒細菌 助醫生用藥
在連鎖藥房可以找到10多種不同類型快測產品,除了最為人所知的懷孕測試,因新冠疫情而普及的呼吸道感染測試外,還有性病、腸胃病,甚至慢性疾病如血糖、尿酸水平的檢測。香港理工大學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蕭傑恒指,驗孕棒是第一代快測,主要檢測尿液中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準確度超過99%。而在新冠疫情期間,快速抗原檢測(rapid antigen test,RAT),驗測病毒蛋白質(抗原),成為全球防疫重要工具,令快測迅速普及。事實上,傳染病快測在疫情前已存在,只是大家不常用。
盡早判斷 把握治療黃金期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婉晴表示,快測主要優勢在於便利和即時,市民只需按照指示簡單操作,一般可在約10分鐘獲得結果。門診有不少患者使用快測後求醫,常見是上呼吸道感染或腸道感染如腸胃炎。尤其近期急性腸胃炎個案有所增加,而市面上有針對腸胃炎的快測,涵蓋輪狀病毒、腺病毒及諾如病毒。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的資料,腸胃炎大部分是由諾如病毒引致,「因諾如病毒具高度傳染,如果病人採用快測,盡早明確自己受到病毒感染,就可以盡快採取預防措施」。
另一種常見門診病人使用的是呼吸道感染快測,現時已有6合1、10合1檢測,能同時驗測多種上呼吸道疾病常見病毒,如新冠病毒、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腺病毒等。陳指出,這類快測最重要是判斷是否感染流感或新冠病毒,「因兩者皆有特效藥,就感染甲型流感而言,最有效是在發病黃金48小時之內服用(特效藥),可減低重症和傳播風險」。
快測細分副流感病毒 作用不大
蕭傑恒補充,區分病毒性和細菌性感染也是至關重要。部分快測涵蓋細菌性疾病,包括肺炎支原體、甲類鏈球菌等,「尤其是甲類鏈球菌入血可能會引起敗血病,甚至在小朋友身上引發猩紅熱,必須盡快使用抗生素」。所以這類快測能為醫生提供參考,幫助判斷該處方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
另外,兒童出現呼吸道感染,較容易出現嚴重併發症,「若只注意到小朋友患上流感,沒發現同時存在細菌感染」,未能及時使用抗生素,可能危及生命。或當兒童因流感發燒,退燒後一兩天又再度發燒時,很有可能是發生了二次感染,「通常第二次感染都是細菌感染所致,因為病毒破壞了上呼吸道,讓細菌有機可乘」。這種情况下,家長可考慮使用可檢測細菌感染的快速測試,及早就醫。至於有快測可將副流感病毒細分1至3型,則作用不大,因為治療方式上並無顯著差異。
疑染性病 未有徵狀可選快測
對於HIV(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梅毒等性傳染病,許多人因羞恥感而抗拒求醫。陳婉晴指出,在公共衛生角度,快測普及確實增加性病檢測的方便和私隱度。如有懷疑但尚未出現任何徵狀的情况下,可以選擇快測;但如果已經出現了徵狀,就應該馬上就醫,以確保及時診斷和治療,也能減少性病傳播。
至於其他如人類乳頭瘤病毒(HPV)、前列腺特異抗原、肝炎、糞便隱血等快速測試,她強調無法完全取代醫生臨牀檢查和實驗室化驗。舉例說,糞便隱血快速測試可以為大腸癌作初步篩查,即使測試結果是陰性,但若出現徵狀如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出血等情况,都應立即看醫生並接受大腸鏡檢查。而年屆25歲以上、有性生活的女性都要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以預防子宮頸癌,切忌因快速測試呈陰性而掉以輕心。
唾液測血糖有偏差 未反映長期水平
除此之外,市面上還有利用唾液來檢測血糖的快測技術,毋須「篤手指」,這種非侵入性方法是否更為理想?蕭傑恒指,唾液中含有酵素分解糖分,會影響檢測結果,出現偏差。陳婉晴補充,血糖快測只能提供即時血糖數據,無法反映長期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需要檢測糖化血紅素(HbA1c),能夠反映過去3個月平均血糖值,是醫生診斷和治療糖尿病時重要參考數值」。因此,確診和治療仍然少不了實驗室檢驗。
小心解讀結果 假陰性延誤治療
蕭強調,快測僅能作為初步參考或篩查工具,真正診斷仍然要依靠實驗室數據,由醫生確診及作出後續治療。「因兩者實際準確度差距大,快測一般是70%至90%左右,實驗室基本是90%,甚至95%以上,而且經過認證,抽血取樣有標準步驟,減少受其他因素影響結果。」另外,他提醒,要小心解讀快測結果,陽性結果通常可直接視為確診,但陰性結果卻可能因試劑靈敏度不足、採樣方式錯誤等因素造成假陰性,以致患者延誤治療。所以若身體出現明顯徵狀,即使快測結果呈陰性,亦應盡快就醫尋求專業診斷。
相關閲讀:【流感高峰期】流感快測要用得精明有效?外遊用快測結果求醫有參考價值?
「家庭醫生是健康總管」
陳婉晴亦強調,不能忽略傳統身體檢查及家庭醫生的意見。「家庭醫生就是你的健康總管」,不僅處理感冒、頭暈等偶發性疾病,還可臨牀作健康評估,有助發現早期無病徵的疾病。舉例說,現時有維他命D快測,但未有足夠數據支持其效果,但家庭醫生可根據病人背景、生活習慣和病史評估是否需要補充維他命D,「維他命D不足沒有徵狀,長期不足會影響免疫力及鈣質吸收,長遠導致骨質疏鬆;而對小朋友來說,除了影響骨骼發展,也有研究顯示與過敏症和哮喘有關」。建議定期由家庭醫生評估自己身體狀况,按需要做一些預防檢查,防患於未然。
相關閲讀:肝炎可大可小眼白變黃、小便茶褐色病情轉壞接種疫苗有效抵抗病毒入侵
選購貼士:注意3大指標 有FDA、歐盟認證
自我測試提供便利,但不同產品準確度差異大。中大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婉晴教路,選購時應注意查看產品靈敏度、特異度和檢測限(limit of detection,LoD)指標。
準確度宜90%以上
- 靈敏度:在受感染時檢驗到陽性結果的能力
- 特異度:評估準確度,如特異度較高,產生假陰性的可能較低
- 檢測限:可檢測到最低病毒量,愈低表示可在感染初期、病毒量較低的時候準確檢測
陳婉晴指出,市面產品五花八門,準確度在90%以上為佳,因此建議選購有科學實證支持的快測。
理大醫療科技及資訊學系教授蕭傑恒表示,目前市場上快速測試產品缺乏統一監管和認證機制,市民在選購時,應查看產品是否通過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及歐盟CE認證。其中CE認證特指CE-IVD認證,「因歐盟有很多不同認證,其中一種稱為體外診斷醫療器材(In Vitro Diagnostic),特別應用在診斷用途的認證」,這些認證標誌產品在靈敏度和特異度達到一定標準。
然而,即使通過了認證,快速測試的準確度仍然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如採樣方法、樣本質量和感染階段等。因此,市民做自我檢測時,應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操作,必要時諮詢醫生意見。
文:陳真紀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