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康復者 近四成自我標籤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與慈善團體思覺基金進行一項思覺失調康復者的研究,追蹤一批思覺失調的年輕康復者,當中近四成仍有中至高度自我標籤情况。有醫生指出,有不少患者出現明顯病徵一段時間才獲治療,其間一些行為已留下不好記憶,導致康復後仍有自我標籤,建議增加醫護人手,縮減輪候時間。

六成怕被知道患者身分

研究追蹤了136名15至25歲年輕康復者,包括72名男性,64名女性。結果發現,36.8%康復者有中度至高度的自我標籤,61.8%康復者「同意或非常同意」害怕別人知道自己是思覺失調患者;56.2%人認同思覺失調患者身分為日常生活帶來不便;53.2%人認同思覺失調患者身分是一種負累。

思覺基金﹕他人看法令康復者看低自己

思覺基金主席暨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表示,他人的看法不自覺影響康復者對自身的判斷,令他們自我標籤和看低自己,部分康復者視服藥為提醒自己患病,情况惡化更會停藥,令舊病復發。

陳友凱補充,不少患者在患病初期有明顯病徵,約3個月後才獲治療,其間不少行為已為患者留下不好記憶,導致康復後仍有自我標籤,影響往後生活和病情。陳友凱說,社會對患者的標籤較難處理,惟自我標籤可以有克服空間,建議當局增加精神科醫生人手,減少輪候時間。

見工曾被問是否有精神病 幸遇好僱主

思覺失調康復者邵思敏(圓圖)在中學時曾遭欺凌3年,19歲起確診患思覺失調,出現妄想和幻覺等徵狀,一度不敢向人坦白病情,亦曾於見工時被問到是否有精神病,「無端端問你有沒有精神病,好難堪,不聘請自己,更難堪」,又不想向朋友解釋,害怕對方的回應令自己傷心,故減少與外間接觸,覺得人生沒有意義。

經過心理治療後,邵思敏開始接納自己,幸好遇上體諒她的僱主,不會因為她請病假而不滿。她憶述老闆當時曾說:「每個同事都會有發燒感冒的時候,請病假覆診,之後回來上班便可。」邵思敏現時寫書分享經歷,期望為同路人帶來支持和鼓勵,亦希望政府增加對精神病患者的配套。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5fbb909791a094e3ddfc58e6b6c4bd7e.jpg;

分享此內容:

關於明報健康網

由《明報》及養和醫院共同策劃的《明報健康網》,是一個屬於都巿人的健康資訊網站,從養生保健、均衡生活、正視都巿疾病,以及醫學科技新知等等各方面都會觸及,為注重健康的男女老幼及熱愛家庭的人士,提供一站式健康資訊。《明報健康網》聯同一眾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其他專業的醫務人員,携手與你並肩同行健康富足之路!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 2025.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