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經歷幾個月時間,Maria的情緒變得平穩,生活重回軌道,以為「抑鬱」這個名詞在她生活中應該不會再出現。這是她第一次經歷抑鬱症。
二十年來,Maria生活在無風無浪的環境下,但人生不似如期,2015年Maria經歷喪父之痛,抑鬱徵狀再次出現。她變得胃口差,以及會無緣無故出現驚恐情緒,導致她不能外出及上班,生活基本上是停頓下來。Maria知道應該是抑鬱病發,雖然萬般不願意,但在哥哥勸喻下仍然乖乖地去看醫生。此外Maria在家人介紹下亦認識了一名社工,她認為社工抱持非批判態度,提供較為中肯的意見,確實讓她感到病情得以紓緩。這是Maria第二次患抑鬱症的經歷。
抑鬱症可怕?因為不理解
Maria患過兩次抑鬱症,分別在於她如何面對及看待抑鬱症。第一次患抑鬱症時,Maria以為自己生活重上軌道就等於沒事,亦認定抑鬱症一定是外來原因誘發;在第二次患病中,她覺得今次自己不能心存僥倖,明白到因為不理解「抑鬱症」才會變得可怕,而且了解到抑鬱症不一定源自外來因素,個人的思想模式又或是對事情的處理手法,也可能會誘發抑鬱情緒,所以當她情緒變得平穩後,便上網搜尋各式各樣有關抑鬱症的資訊,過程中Maria填寫了情緒GPS(eGPS服務)的抑鬱及焦慮情緒自我測試網上問卷,從而接觸到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會)及eGPS服務。
情緒管理課程 同路人交流互助
根據當時情况,Maria獲轉介至參與「整全認知行為情緒管理課程」(Transdiagnostic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TCBT)。有別於一般單向課程,這課程有臨牀心理學家教授各種有效的情緒管理技巧,讓參加者學習如何正視自己的情緒問題外,Maria亦可以在課堂中與同路人互相分享患病經驗及討論如何面對。Maria認為這個分享及討論的過程很重要,她終於明白到自己並不是孤身一人,而且學懂了時時刻刻為自己的精神健康作好準備。除了上課,她亦繼續接受精神科醫生的治療,此外,她參加了新生會的「靜觀大使」計劃。Maria希望學習如何將靜觀融入日常生活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健康狀態。
經歷過兩次抑鬱症,Maria認為抑鬱就像發燒、感冒一樣,其實是身體自我保護機制發出的一個警號,要自己好好調理身體,以免狀况惡化下去。套用在抑鬱症上,道理亦一樣。抑鬱症亦好像一個很嚴厲的老師,讓長久以來積壓的鬱結一次過爆發出來,只要直視抑鬱情緒,好好反思自己的人生觀及處理問題的方法,配合專業人士的協助,反而是一個讓生命從新出發的契機。
文:凌悅雯(新生精神康復會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10/1d8fea00e66eab99249014c7e9fd02b3.jpg積極面對——抑鬱症並非洪水猛獸,只要願意主動面對及接受治療,直視抑鬱情緒,反而有可能成為讓生命從新出發的契機。(NiseriN@iStockphoto);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10/1d90004ed1397b642905b059827331fd.jpg 惡性循環——情緒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反應、行為和思想,而三者之間也會互相影響,如問題長期不獲解決,便會成惡性循環,難以改善病情。(資料圖片/設計圖片,圖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個案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