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飛機識揀位 廁所附近最毒

分享此內容:

搭飛機識揀位 廁所附近最毒
每3分鐘換氣——密閉機艙空氣一定不流通?原來每2、3分鐘就會換一次機艙的空氣,通風量比一般樓宇建築還要高。(tupungato@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蔓延海外,留學生紛紛回港避疫。惟機艙狹窄,憂慮成為播毒高危點。乘客各出其謀,保護衣、眼罩及口罩「全副武裝」,甚至全程不吃不喝、不上廁所。

2003年SARS爆發時,一名旅客在飛機上傳染了22人,最終5人死亡。究竟搭飛機存有多大感染風險?專家有什麼防疫貼士?

當年SARS,一班由香港飛往北京的航班上,發生了同機連環確診個案,22名乘客被源頭病人感染。2003年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文獻顯示,當感染者搭飛機時已出現徵狀,SARS可能會在飛機上傳播。研究追蹤了這22名乘客飛行前後的行程及所接觸的人,排除了他們從其他途徑受感染的可能;再詳細記述了源頭病人與其餘22人的座位,其中8人與源頭病人坐同排或前三排座位,其餘則散落在其他位置。研究指出,受感染者大多坐在源頭病人前面,估計因咳嗽飛沫和氣霧傳播,大粒飛沫落在0.9米內,小飛沫則隨氣霧傳播。

 

難道搭飛機特別高危?

機艙濾網與手術室同級

香港理工大學屋宇設備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屋宇環境及能源)牛建磊表示,由於上述研究未能提供該飛機的環控通風是否正常,還有香港登機後及北京着陸後,在地面等待時間等因素,「不能籠統的說,一般飛行傳播風險都這麼高」。

不少人以為機艙密閉,病菌可長時間逗留。牛建磊卻指出,飛機傳播風險較普通樓宇低,原因與換氣率有關——飛機的過濾系統採用高效濾網(HEPA),大約每小時換氣20次,即每2、3分鐘就會換一次機艙空氣,通風量較一般樓宇建築高。HEPA過濾器不但用於客機,也應用在醫院手術室。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資料,HEPA過濾器能至少過濾空氣中99.97%直徑不小於0.3微米的粒子。一般飛沫大小約10微米,新型冠狀病毒粒子則約0.1微米。

 

空氣機艙頂入 座位下排走

英國機械工程師學會院士、機械工程師盧覺強補充,機上採垂直通風系統,空氣上下流動。空氣由機艙頂部進入,再往座位下的排氣口排走。部分空氣經由HEPA過濾器過濾再循環回到機艙,其餘則抽出機外。「在3萬多呎的高空飛行,空氣愈高愈清新。」所以相比巴士車廂,機艙裏的空氣更加乾淨。他建議,疫情下為安全起見,最好每班航機都更換濾網。

 

飛機廁所真空排污 更易播毒

飛機洗手間被視為另一個高危播毒地點,有人建議即使坐10多小時的長途機,都要死忍不上廁。洗手間傳播風險高,原來與氣霧(氣溶膠)傳播有關。牛建磊表示,氣溶膠的來源有多種途徑,例如說話、咳嗽、打噴嚏或擤鼻涕時,都會產生飛沫,其中部分水分會蒸發,剩餘的可以叫做飛沫殘骸,也屬於氣溶膠。除了咳嗽、打噴嚏,由於機艙使用真空廁所系統排污,冲廁時產生附加氣流,會比一般家用馬桶產生更多氣溶膠;載有病毒的氣溶膠在空氣中懸浮,吸入體內會受感染。儘管通風系統可減低空氣中的病毒氣溶膠數量,但機艙內通風量不足以使傳播風險降至零。

 

忌直接接觸廁所設施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曾祈殷同指,洗手間屬高危地點,一旦帶菌者沒有蓋上廁板冲廁,含病毒的排泄物水分粒子經冲廁壓力,形成體積較一般飛沫細小的氣溶膠,不但在空氣懸浮,更會黏附在水龍頭、門柄等設施,造成接觸傳播。建議上廁所時務必戴口罩,盡量減低吸入氣溶膠的風險。另外,切忌直接接觸洗手間設施,開門或按下冲廁掣時宜用紙巾隔着,如廁後緊記洗手。

 

排隊去廁所 中間等一等

盧覺強又補充,由於空氣過濾需時,當一個乘客用廁後,下一人不要馬上接着用廁所。挑選座位時,亦盡量避免坐廁所附近,因為帶有病毒的空氣可從洗手間門縫流出來。

 

知多啲:避用機上膠杯 不吃非密封食物

網上流傳照片,回港航班上乘客不但戴口罩,還有護目鏡、保護衣,由頭包至腳。是誇張抑或有需要?曾祈殷表示,理解乘客身穿保護衣上機,但提醒切勿忽視「解甲」步驟。當落機脫下保護衣時,緊記放慢速度,以免揚起表面的病菌,沾到皮膚及其他衣服。脫下後應將保護衣的內部包裹外部,包紮後丟置於垃圾桶內。

曾祈殷提醒乘客需帶備足夠口罩及消毒酒精/酒清紙巾。飛機高危位除了洗手間,絨毛座椅、毛氈、安全帶、遙控器等亦可能沾有病菌,因此登機時應先以酒精紙巾抹淨相關設備。如乘搭長途機,宜帶備數個口罩,每隔約4至6小時更換一次,以免呼出的水氣沾濕口罩,積聚細菌及降低過濾功效。

做齊防護措施,登機前預先上廁,但乘搭長途機的10至20多個小時,難免會肚餓或口乾。應否放棄進食飛機餐?曾祈殷表示,機艙內空氣過濾系統每小時換氣約20次,比隔離病房每小時換6至12次更頻密,因此毋須過分擔心;反而需留意食物是否預先包裝,例如經翻熱、沒有密封的麵包,已暴露空氣中一段時間,就有可能沾上病菌,不宜食用,「空中服務員送餐時多會提供膠杯,但我建議現階段不宜使用,飲用罐裝飲品的風險較低」。

知多啲:坐巴士尾最高危

世界有多地封關,乘飛機可免則免,但每日上下班,在密封車廂內,又有什麼要注意?

盧覺強指出,巴士和飛機的冷氣系統分別不大,但前者濾網質素較低,只能過濾直徑約10微米的粒子。車廂上、下層最後一行的座位下為冷氣系統的「回風位」,空氣經過濾和冷卻後輸出車廂。「坐後座位的乘客兜口兜面吸,不能不戴口罩!」

汽車冷氣通風模式分為內、外循環:「外循環」可將車外的空氣抽入車廂,補充新鮮空氣,「內循環」則是將車內的空氣循環流動。疫情期間,自己開車用內循環還是外循環?牛建磊和盧覺強均認為,如果自己或家人沒有受感染,使用「內循環」的風險相對低。至於的士,盧覺強建議乘客開少少窗,因為按照流體力學,行車時氣流會從車窗隙縫流出車外;但不用完全打開車窗,這樣反而會將車外的空氣帶入車內。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