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新冠肺炎疫情仍持續,今日(21日)新增61宗確診個案,58宗為本地個案,其中25宗本地個案源頭不明;其餘3宗為輸入個案。兩名政府抗疫督導委員會專家顧問袁國勇和許樹昌先後稱倘疫情再惡化要實行「禁足令」。不過,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今日在港台節目表示,不認為「封城」可減緩疫情,最重要是斬斷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傳播鏈,最有效方法是巿民留在家,若繼續「馬照跑,舞照跳」,難以控制疫情,「市民每次外出應該想清楚是否一定要出去,因每一次外出也為自己、家庭及社區帶來一分風險,阻礙撲火工作」。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梁子超:集中控制疫情
特首林鄭月娥日前宣布收緊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措施,並稱疫情若持續惡化,極致可以是「禁足令」。梁子超認為,「封城」做法極端,對經濟及疫情都是不歸路,即使「封城」市民也要外出買物資、醫院仍要運作,若考慮「封城」倒不如集中控制疫情,以紓緩醫院壓力。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在同一節目稱,有私家醫生及巿民向她表示,有私人機構要求員工若所居住大廈有確診個案,即使沒有緊密接觸也要先檢測,確保結果呈陰性才可上班,卻沒有安排在家工作。她說,即使驗出陰性亦不代表沒有風險,認為在家工作更安全。
袁國勇:倘確診幾何級上升 實施禁足令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認為,若新措施實施14日後,確診仍幾何級上升便要「封城」;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稱,若市民繼續外出食飯,可能要實施禁足令。
袁國勇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稱,若新措施實施7至14日後,確診仍幾何級數上升,就「無得傾,真係要lockdown(封城),唔係話全個城市,起碼你唔出得門口」。但他對香港有信心,認為確診增加,大家會緊張。他說比起2、3月,現時民眾恐慌指數較低、社交活動反彈及夏天戴口罩辛苦,認為市民「輕敵」。
他認為政府早前放鬆防疫措施時應在高危地方如飯堂、學校有針對措施,亦應有足夠檢測,「可惜兩點都做得不好」。他建議可在高危地區設街站派化驗瓶,供有輕微病徵者即場留樣本,但要找「外援」增加檢測量。
許樹昌:市民盡量留家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昨稱,前日才宣布新措施,要過幾天才知是否到位;若確診下跌即有效,如幾何式上升則要更多措施;又說外國也有禁足令。許樹昌則在港台《千禧年代》表示,市民要盡量留家,若繼續外出食飯,可能要實施禁足令。
何栢良:室內外均應強制戴口罩
政府將強制市民在室內公共場所戴口罩,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在港台《千禧年代》表示措施可更徹底,不分室內外均強制戴口罩,但豁免做運動、有醫生證明的人。他又稱,室外強制戴口罩可減街上「圍爐吸煙」。
(疫情第三波)
專題系列文章
- 【世界骨質疏鬆日】30歲後骨質流失快 骨骼變脆弱、易骨折 4重點防無聲疾病
- 【流感疫苗】夏季冬季流感夾擊 3類疫苗:滅活、重組、噴鼻減活怎樣揀?哪些防重症?
- 【世界精神衛生日】學童學業壓力感焦慮?家長不擅溝通? 多聆聽少批判 靠近子女助解困
- 【冠狀病毒】港大:舊藥易生抗藥性 研強效口服新藥 抗多種冠狀病毒
- 【乙型肝炎】每10個患乙肝4個不自知 篩查年內推 先驗家人帶病毒者
- 【流感疫苗】2025/26年度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計劃展開 一年打一次宜早不宜遲
- 重組流感疫苗是什麼?劉宇隆:適合對雞蛋過敏者接種 盧寵茂:母嬰院設賽諾菲三價滅活疫苗孕婦可接種
- 港大研究:行得快助保護呼吸系統 降患癌風險 肺癌尤顯著
- 【肥胖】全球5至19歲近1/10屬肥胖 增糖尿、心臟病風險 超加工食物所致
- 【精神健康】港大估算:去年港人自殺率升 學童輕生率減半 25至39歲男升幅最大主因財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