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消毒劑隨水珠吸入傷肺
「加濕器產生的水珠相當微細,大小一般為50至100微米,甚至更細。這些水珠在空氣中會揮發,可被吸進體內。若水珠所含成分符合人體安全標準,吸進體內,當然不會危害健康。」陳澤強說,但如果混入殺菌劑、消毒劑等成分,後果則不堪設想。當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可殺害細菌或病毒,但其他生命體(如人類)吸入後,會引致怎樣的影響?遺留多少在體內?這些則屬醫學探討的課題。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郭啟謙認為,只要是經霧化形式,吸入呼吸系統後就等同被人體吸收。如果霧化成分包含殺菌劑、消毒劑等,可能令肺部受損。
吸入水珠 —— 專家指,加濕器產生的水珠相當微細,大小一般為50至100微米,甚至更細。這些水珠在空氣中會揮發,可被吸進體內。(Vladdeep@iStockphoto)
難確定香薰有無雜質 不宜注入
那麼香薰呢?香薰噴霧機是否安全?陳澤強認為,如屬天然香薰,不會危及健康,但需考慮加濕器機身物料的耐受力,並注意香薰濃度等問題,使用前最好諮詢專業人士意見。郭啟謙則表示,一直以來,不少醫學研究指出香薰治療作用不大;加上不能確定香薰中有無雜質存在,所以亦不建議注入加濕器。
蒸餾水每次換 勿直接用自來水
加濕器只注入清水,又是否百分百安全?陳表示,用得安心的大前提,在於確保加濕器的潔淨衛生。「即使加濕器不含殺菌劑、消毒劑等物質,但如果注入的水質不乾淨、不衛生,甚至滋生細菌,所產生的水珠亦難逃不潔的風險。吸入體內,又怎會不影響健康?大家要留意注入加濕器的水質,最理想是每天換水。此外,要定時清洗所有零件,盡量減低水珠受污染的風險。」
郭啟謙亦提醒:「使用加濕器首選蒸餾水,雜質較少,避免因吸入雜質而引起呼吸道不適。大家不能貪方便,直接把自來水注入加濕器,因為未通過沸點消毒,裏面可能含有雜質;亦不宜使用礦泉水,因礦泉水含礦物質,吸入這類噴霧亦可導致呼吸道不適。每次使用加濕器時都要換水,不使用時要清除裏面的水。理想是每天換水及時常清洗加濕器和喉管。」
或含雜質 —— 自來水未經沸點消毒,可能含有雜質,不宜直接加入加濕器內。(courtneyk@iStockphoto)
多喝水滋潤皮膚更實際
郭又補充,雖然有些人使用加濕器後會覺得乾燥稍為紓緩,但香港家庭並無使用加濕器的必要,「外國的冬天非常乾燥,相對濕度經常徘徊20%至30%;加上需要開啟暖氣,令室內濕度進一步降低,會令人感覺呼吸道和皮膚乾燥,所以不少人習慣使用加濕器。香港冬天被形容為『濕凍』,相對濕度甚少持續跌至低水平,與其花錢購買加濕器,何不多喝幾杯水,直接補充水分,對滋潤皮膚有實際作用」。
香港「濕凍」——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郭啟謙認為,香港的冬天被形容為「濕凍」,相對濕度甚少持續跌至低水平,使用加濕器的需求比外國為低。(資料圖片)
郭啟謙(受訪者提供)
將病毒霧化 加速傳播速度
不過,有幾類病人確實需要使用加濕器,例如肺部有問題須長期使用呼吸機的人,呼吸機製造的氧氣濕度不高,有些人因長期吸入這類乾燥的氧氣,會有鼻腔乾燥、鼻塞、喉嚨痛等不適,或可配合加濕器使用。另外,睡眠窒息症患者如需要長期使用睡眠呼吸機,可能會感到不適、鼻腔和喉嚨很乾等,有醫生會建議加配加濕器,而部分型號睡眠呼吸機則內置加濕器。
2003年SARS期間,威爾斯親王醫院 8A病房有病人接受霧化醫療程序,病毒隨霧化污染環境,令病房裏多人染病。郭啟謙說:「隨後,香港胸肺基金會 發出使用霧化式醫療儀器的建議,除非在負壓環境下,在一般室內環境不宜使用,以免噴出來的水珠與空氣混和,將病毒霧化,加速傳播速度。」基於SARS的教訓,如果空氣中帶有病毒,加濕器可將病毒霧化,增加染病風險。現時新冠疫情期間,大家還是避免使用加濕器為妙。
SARS教訓 —— 2003年SARS期間,威爾斯親王醫院 8A病房有病人接受霧化醫療程序,病毒隨霧化污染環境。(資料圖片)
知多啲:退伍軍人症又關加濕器事?
退伍軍人症是由退伍軍人桿菌所引致,病菌可存活於多種不同的水源環境。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郭啟謙指,過去有發病個案與加濕器有關,有人因為吸入由人工製水系統釋出受污染之水點和霧氣而染病。除加濕器外,水缸、冷熱水系統、冷卻水塔、按摩池、噴水池、家居呼吸道醫療器材等,亦是退伍軍人桿菌常見溫牀。
衛生防護中心發出指引,對於常見的家用呼吸輔助儀器,包括霧化器(nebulizer)、氣泡型濕化器製氧機(oxygen concentrator with bubbling humidifier)等,操作時必須注入無菌水,亦要用無菌水定期清洗,以減低退伍軍人桿菌滋生的風險。無菌水是經過高溫處理的水,可於藥房買到。如未能使用無菌水,則可用過濾水或潔淨的自來水清洗,再以消毒用酒精拭抹,之後以風機或乾燥機吹乾。
常見溫牀 —— 加濕器、水缸、冷熱水系統、冷卻水塔、按摩池、噴水池、家居呼吸道醫療器材等,是退伍軍人桿菌常見溫牀。(April Wong@iStockphoto)
文:黎雅麗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