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33歲IT業男子上周第二度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港大研究發現,該病人是全球首宗有紀錄的二次感染個案,反映群體免疫未必能截斷新冠病毒傳播,病毒有可能像其他引起感冒的人類冠狀病毒一樣一直存在,即使有抗體也不一定終身有效,但病人二次感染的病徵有可能較第一次輕微。負責研究的專家稱,病人可多次感染令控疫難度增,未來巿民或要每年接種一次預防疫苗,並可能令醫療系統的壓力等同要面對「兩次流感」一樣。至於康復者,他建議繼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亦要接種疫苗。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4月中出院 本月歐遊返港再確診
33歲從事IT業的男子3月曾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第564宗),當時出現咳嗽、發燒等病徵,經治療後於4月中出院;他本月經英國到西班牙旅遊,本月15日抵港後再次確診,但今次沒有病徵,之後在亞博館接受治療,上周五(21日)出院。
無病徵 病毒基因排序異於首次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的研究團隊透過基因排序,發現該名病人兩次感染病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共有24個核苷酸不同;通過對比病毒基因庫,發現第一次感染的病毒,與3、4月時美國和英國的病毒株相似,第二次病毒與7、8月英國和瑞士的病毒株相似。
研究團隊再根據其他資料,包括病人第二次確診後病毒量較高,距離首次感染已隔4個半月,以及病人曾外遊等,判斷該病人屬二次感染,並非首次感染後體內的病毒繼續釋放所致,屬全球首宗康復後受二次感染個案。
研究團隊發現,病人第二次染疫時,住院初期未能驗出抗體,到住院第5日才驗出抗體,原因之一可能是他首次染疫時體內沒有產生抗體,也可能是病人首次染疫後產生的抗體隨着時間逐漸減少,所以第二次染疫後初期驗不出有抗體。
如病毒變異 首次感染抗體或無用
研究團隊又指出,抗體是針對病毒的S蛋白,如果第二次病毒的S蛋白出現變異,病人首次染疫後產生的抗體或無法識別到第二次的病毒,而該病人兩次感染的病毒,S蛋白上有4處氨基酸不同,包括D614G等,但仍要再研究才能確定第二次感染是否因為病毒的S蛋白出現變異所致。
團隊指出,該宗個案顯示群體免疫不能截斷傳播,新冠病毒有可能像其他人類冠狀病毒一樣,長期在人類中傳播,而即使有疫苗,亦未必能提供終身免疫。團隊又提醒,應為曾染疫的人也接種疫苗,康復者亦應繼續遵守防感染措施,包括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等。
抗體約半年後會失效
醫療壓力或如面對「兩次流感」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港大醫學院醫學系臨牀教授兼助理院長孔繁毅表示,該個案顯示即使首次感染後有抗體,但抗體水平會逐步下降,大約半年之後就會失效,不能長久免疫,故日後若有疫苗,或要每年接種一次;病毒長久存在,亦可能令醫療系統的壓力等同要面對「兩次流感」一樣。他又說,暫未見到新冠病毒有季節性,或一年四季都出現,但仍要觀察。
被問及新冠病毒如感冒反覆出現,對於醫院長遠服務有何影響,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表示暫未能下定論,他說以往流感冬夏兩季高峰期都多長者入院,但毋須大幅削減服務及增加隔離設施,現時擔心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並說若病毒持續出現,公院或會再削減服務,表示這方面有隱憂。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大部分患者感染後都會產生抗體,問題在於抗體可以維持多久,相信今次被揭再次感染的個案並非普遍,未必會出現醫院因疫情而持續迫爆的情况,但目前作出任何結論均言之尚早。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