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旅遊減壓、延緩老化兼降中風糖尿病等風險? 旅遊養生體驗5個Tips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編按:筆者引述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發現,日常工作所帶來的無形壓力不易釋放,即使平日有恆常運動鍛煉及堅持健康飲食,也無法取代旅遊減壓的效果。另外,美國麻省的弗雷明漢心臟研究指出,旅遊可以降低代謝綜合徵、中風、2型糖尿病等重症的風險;此外,澳洲Edith Cowan University早前發表於《旅遊研究期刊》的研究顯示,適度旅遊能夠產生積極作用,改善健康。團隊更發現旅遊是減緩老化速度的其中一種有效方法……)

小中風後遺症, 中風面癱, 中風, 面癱 中風, 中風經絡按摩順序, 中風按摩穴位, 面中風, 中風復健要多久, 中風穴位, 中風言語治療, 談笑用兵 中風, 中風 面癱, 中風康復的秘訣, 中風先兆麻痺, 中風穴位按摩, 中風後頭暈怎麼辦, 小中風多久會好, 中風口號, 眼睛中風後遺症, 中風後可以按摩嗎, 中風 談笑用兵, 中風 康復, 中風康復, 糖尿病 中風, 眼中風後遺症, 眼中風手術, 中風談笑用兵, 中風 按摩, 中風住院多久香港, 輕微中風後遺症, 中風康復的秘訣加快復健速度, 中風後頭痛, 中風後治療, 小中風 後遺症, 筋膜槍 中風, 小中風會痊癒嗎, 中風 穴道, 中風手術時間, 中風 穴位, 中風黄金3小時, 中風後穴位按摩, 眼中風 治療, 頭暈 中風, 筋膜槍中風, 世界中風日, 輕微腦中風會好嗎, 輕度中風, 中風食物, 中風先兆, 中風復康, 嘴角抽搐中風, 中風後護理, 中風急救, 中風前兆, 中風後遺症, 中風 徵兆, 中風原因, 中風後的言語治療, 中風按摩, 中風可以按摩嗎, 急性中風治療, 中風徵兆, 糖尿病中風, 中風復康護理, 臉部中風治療, 中風 復 康, 中風 成因, 心臟衰竭中風, 中風 治療, 小中風先兆, 急性中風, 中風 先兆, 中風康復治療, 中風治療, 談笑用兵小中風, 輕微 中風 症狀, 中風吞嚥困難飲食, 小中風後的保養, 輕微中風症狀, 中風可以腳底按摩嗎, 中風後的物理治療, 預防中風, 低血壓中風, 中風黃金時間, 中風先兆 麻痺, 中風風險檢查, 中風護理措施, 腦中風原因, 眼睛小中風, 中風後, 中風視力恢復, 中風 治療費用, 中風復康院舍, 中風檢查, 小中風原因, 按摩中風, 中風 言語治療, 心源性中風, 中風復健按摩, 中風康復時間, 糖尿病會中風嗎, 小 中風 後遺症, 中風穴道, 按摩 中風, befast 中風, 中風 預防, 中風復康治療, 按摩槍中風, 中風推拿, 眼中風治療, 輕微中風會好嗎, 中風 診斷, 耳中風治癒率, 急性耳中風, 急性 中風, 中風徵狀, 輕微中風復健, 中風手腳無力穴道, 中風後言語治療, 糖尿病中風飲食, 面部中風, 臉部中風前兆, 中風後遺症治療, 中風預防, 中風 原因, 腦中風前兆, 中風復健, 中風語言訓練, 中風黃金治療時間, 中風黃金三小時, 小中風, 輕微中風, 中風 會 好 嗎, 小中風飲食, 頭痛 中風, 中風的前兆, 中風 肺炎, 中風 復康, 中風可以推拿嗎, 鍾伯光中風, 小中風治療, 中風美術研究所, 中風 後遺症, 中風 黃金時間, 中風復健每日走路2小時, 腳中風, 中風復康中心, 中風攣縮, 中風 穴位 按摩, 中風穴道按摩, 腦幹中風症狀, 中風 血糖, 突然中風, 輕微中風運動, 中風復康運動, 中風治療黃金期, 中風 運動, 胃中風, 臉部小中風, 中風心理輔導, 肺中風,

為什麼喜歡旅遊 ?玩得開心遠離病魔

為什麼大家喜歡旅遊?有人是為了在日常繁重工作之間緩一口氣、為自己「充電」;有人為了探索世界、開拓視野;有人為了和伴侶歡度二人世界,培養感情;有人希望在旅遊中洗滌身心,期待回來煥然一新……姑勿論什麼理由,適度旅遊對保健養生有非常好的效果。

旅遊令人產生一種感覺:天大地大,相比之下人其實十分渺小,俗世榮辱微不足道;靈思跳動,或能頓悟放下,學懂逍遙。

我覺得,旅遊最終目的,就是令自己開心愉快。有句家喻戶曉的流行歌詞:「其實開心好簡單/最緊要好玩」。旅遊讓你我無憂無慮盡情遊山玩水,玩得開心,對身體健康自然起着難以量化的益處。

旅遊減壓、延緩老化兼降中風糖尿病等風險? 旅遊養生體驗5個Tips
何樹勛認為到不同地方旅遊,體驗異地風情,大開眼界之餘,心情也會豁然開朗。(作者提供/merovingian、tawatchaiprakobkit、zhudifeng、Philip Thurston@iStockphoto)

接觸不同文化 增廣見聞

我在1992年辭任小學校長後,才有較充裕時間出外旅遊。分別到過台灣、泰國、韓國、澳洲、新西蘭等地,一方面放鬆心情享受假期,一方面接觸不同文化,增長見識,尤其是我所熱愛的中醫學。當遇到有中醫的地方,我會盡量找機會交流一下,豐富我的臨牀經驗,有時為了增進地道藥材的認識,不惜攀山涉水,於是遊玩之餘又可令我的醫術更上層樓,可謂一舉兩得。

自此,每年我也會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出外旅遊,減壓充電。假期有長有短,有時應邀出席異地的籃球比賽,在比賽結束後會順道在當地遊玩。

到不同地方旅遊,體驗異地風情,大開眼界之餘心情也會豁然開朗。我常說做人應該學而不厭,所以我會主動學習和了解不同地區的飲食習慣及用藥處方特色。例如一次四川之行,我特地到當地蔬菜市場及大型超市,了解居民的飲食材料。他們日常無辣不歡,腸胃長期受刺激,難免產生不少腸胃和肝臟毛病。中醫學無止境,凡是對中醫有參考價值的地方都會特別留意,看看是否有值得借鏡之處。

1990年代,閱報得知河南愛滋孤兒情况甚為嚴重,引起我探索求真精神,特意抽空啟程到當地一探究竟,發覺當地用中藥方劑八珍湯對這些小朋友頗有成效,今天他們都長大了,結婚生子,下一代暫時未有發現感染愛滋病毒。我自此展開了長期籌款活動,幫助改善孤兒生活,盡綿力救貧苦,迄今不息。該次旅行可謂別具意義,我感到十分欣慰,助人為快樂之本也。

研究:旅遊減壓勝運動 延緩老化

我覺得有不少病症透過旅遊可得到改善,最典型例子就是抑鬱症。臨牀上遇到這類病人,我都會鼓勵他們盡量多些出外散心,與至親一起感受到外遊的樂趣。他們回來後,病情大多都有改善,有的病人甚至不藥而癒,我因而少了一些「熟客」,但換來更多欣慰。

有病人膝關節輕微退化,不敢走太多路,擔心走路傷膝,有的更終日臥牀,結果沒多久已完全倚賴輪椅代步。如果他堅持走路,衰退速度肯定可以減緩,因為人體功能離不開「用進廢退」之道。宋代蒲虔貫《保生要錄》說:「養生者,形要小勞,無至大疲」。我常鼓勵病友多走動,人生苦短,有時間就要多看外面的花花世界。

我有一個學生的女兒任職空中服務員,經常因利乘便到不同地區旅遊,足迹遍及大半個地球。她的工作雖然辛苦,但是做得非常開心,與其父閒談時笑說不枉此生。我的學生卻是看到女兒工作十分辛苦,疼惜之餘為她感到不值。觀點不同感受各異,我那個學生當時身兼3份工作,絕少有空旅遊,無法了解女兒心境。後來工作少了,旅遊日子多了,才逐漸體會到旅遊的樂趣,心情也顯得比以前愉快,平日身上經常出現的小毛病竟然也莫名其妙地減少了。

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發現,日常工作所帶來的無形壓力不易釋放,即使平日有恆常運動鍛煉及堅持健康飲食,也無法取代旅遊減壓的效果。所以,正如廣東人常說「長命工夫長命做」,暫停一下、旅遊散心是非常有需要。澳洲Edith Cowan University早前發表於《旅遊研究期刊》的研究顯示,適度旅遊能夠產生積極作用,改善健康。團隊通過深入的科學研究,發現旅遊是減緩老化速度的其中一種有效方法。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更老壓力大 精神健康急救五部曲


規劃行程增認知能力

一次美好的旅程可以讓人感到輕鬆自在,逍遙快活,甚至回味無窮。有個學生和我閒聊時曾抱怨,他的伴侶隔三差五便規劃行程,事實上他們不可能頻密地旅遊。原來規劃一下都可以讓人感到興奮,甚至可以增強認知能力,降低患上失智症的風險。

近來愈來愈多研究指出,旅遊活動必定會接觸到新環境、新事物、新社交活動等,因而激發自身適應能力,促使免疫系統的良性反應,提高身體防禦外部細菌病毒威脅的能力,並且調節分泌激素,對健康產生非常積極正面的作用。

旅遊時的悠閒活動,對緩解筋骨肌肉的緊張及疲勞原來極有幫助,身體機能保持均衡活動,有利於免疫功能(中醫稱之為「正氣」)發揮最佳功效,反之身體過度疲累或運動量不足都會令正氣轉弱,外邪(細菌病毒等)就會乘虛而入。

旅遊,不單指境外旅遊,境內遠足、登山、郊遊等活動也可,同樣可以活動筋骨,促進新陳代謝。但如果有機會及條件去遠一些,看看外面世界各地,一新耳目,當然更加理想,我相信到時必定會令你心曠神怡,樂而忘返。


相關閲讀:減少吃糖≠有效控制糖尿  必知5個因素 服糖尿病藥減肥BMI需逾27?


降心臟病、中風、糖尿風險

美國麻省的弗雷明漢心臟研究,有一項長達20年的心臟監測研究,發現每6年才出國旅遊度假1次的女性(該項研究特別針對女性而設),患心臟病機率比每年度假1次的人高出2.5倍之多。此項研究同時指出,旅遊可以降低代謝綜合徵、中風、2型糖尿病等重症的風險;相信男性情况也不會相差太遠。


相關閲讀:【微笑抑鬱症】「偽裝」開朗背後 獨處釋放負面情緒終影響身心 應及早正視


旅遊養生體驗及溫馨提示:

  1. 旅遊要有養生效果,必須放慢腳步,毋須為遊覽多一兩個景點而奔波勞累
  2. 事前做足兩手準備,避免因車船延誤、酒店突然沒有房間等亂子而影響心情
  3. 藥物十分重要,例如腸胃藥、傷風咳嗽藥、退燒藥等,隨身攜帶,以備不時之需
  4. 最好是結伴同行,以便互相照應,登山涉水請攜帶足杖以輔助步行及減少關節磨損
  5. 心態保持輕鬆自然,凡事不急、不趕、不要攀比,對銀髮一族而言尤為重要

■何樹勛

(中醫何樹勛行醫超過半世紀,踏進耄耋之年,繼續忙診症、做義工、打籃球、唱歌玩樂。親自執筆分享下半場樂活養生良方。)

文:何樹勛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