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汗多皮脂旺盛 利微生物滋長
脾胃濕熱內蘊者,皮膚亦有可能受影響,常見包括出汗較多、皮脂分泌較旺盛、皮垢較多、體味較濃烈等,這些均有利微生物滋長,增加感染風險。若不幸受到感染,證屬濕熱者易見較鮮艷的紅疹,皮膚痕癢、長水疱、滲液、潰爛的情况也會較嚴重。除此之外,濕熱偏盛之人還有易長粉刺、大便質黏而臭、口黏口苦、舌苔黃膩等表現。
脾胃濕熱內蘊者受到感染,皮膚易見較鮮艷的紅疹,皮膚痕癢、長水疱、滲液、潰爛亦較嚴重。(Pornpak Khunatorn@iStockphoto)
紅疹明顯重清熱 傷口潰爛重祛濕
要改善體內濕熱問題,中醫可採用清熱祛濕策略,運用藥性寒涼的中藥清熱,同時以有健脾燥濕或利尿功能的中藥去除體內濕邪,紓緩皮膚長紅疹、痕癢、糜爛、滲液的症狀。在癬病治療中,常用清熱中藥包括金銀花、野菊花、苦參、黃芩、黃柏、茵陳等,常用祛濕中藥包括土茯苓、薏苡仁、淡竹葉等。臨牀上如果紅疹表現較明顯,會着重清熱;傷口潰爛、滲液較多者,則偏重祛濕。患處在下半身(如足部、會陰)者,辨證時多會考慮下焦濕熱,用藥會偏重清熱利尿滲濕。如患處痕癢劇烈,中醫認為與風邪有關,治療可配合驅風止癢,常用藥有荊芥、蒺藜、白鮮皮、地膚子。患癬病日久者常見皮膚乾燥脫屑,伴隨痕癢,痕癢症狀往往在晚上尤甚,中醫認為與血虛風燥有關,可配合養血驅風的藥物如當歸、白芍等。
改善內濕,運用藥性寒涼的中藥清熱,同時以有健脾燥濕或利尿功能的中藥去除濕邪。(資料圖片)
正氣虛弱無力抗邪 反覆發作
除內服中藥,中藥外治或浸洗亦可用於治療皮膚癬病。外治可選用成藥複方土槿皮酊;浸洗可選用有清熱解毒、祛濕、驅風等作用的中藥,製成藥液浸洗患處(見「知多啲」),常用如蒼朮、黃柏、苦參、牡丹皮、白鮮皮、地膚子等,功效包括改善感染,減輕皮膚紅癢不適,幫助皮膚修復。
氣血虛弱、正氣不足,也容易誘發癬病,並妨礙癬病康復。氣血不足可造就病邪乘虛而入,令皮膚受到感染發病;皮膚受感染後假如正氣虛弱無力抗邪,也會促使病情惡化、蔓延。有些頑癬即使長時間連續使用抗真菌藥物仍未能擺脫,反覆發作,時好時壞,以中醫見解或與患者正氣不足有一定關係,患者多為長者、長期病患,或免疫力欠佳人士。通過中西醫療法雙管齊下,一方面對抗感染,另一方面補益扶正增強體質,可以提高治療效果。
攻補兼施 祛邪扶正
在補益扶正方面,氣虛者常見皮損癒合困難、反覆潰爛、皮疹色淡,其他表現包括易倦乏力、少氣懶言、食慾不振、舌體腫脹或舌邊滿佈齒印等。治療可配合補中益氣湯、黃芪、黨參、五指毛桃等補氣健脾,增強抗邪力量,幫助創口修復。血虛者常見皮損蒼白、皮膚乾燥脫屑,其他表現包括頭暈眼花、精神不振、口乾、舌色淡等。治療可着重補血,臨牀常用方藥包括四物湯、熟地黃、白芍、當歸、大棗等。一般而言,用補益法醫治癬病時多數會攻補兼施,聯合清熱、祛濕、驅風的方藥,同時祛邪扶正。
知多啲:外洗祛濕 驅風止癢
預防或改善皮膚癬病,應少吃辛溫燥熱或油膩肥滯的食物,以防濕熱蘊結體內。在皮膚護理方面,平日宜穿通爽的鬆身衣物,避免穿緊身侷促服飾。出汗後應及時拭乾皮膚或替換內衣,沐浴後應盡快抹乾身體,特別要注意保持皮膚皺摺位置(如趾縫、腋下、會陰)乾爽。
相關閲讀:【頭皮痕癢】3大常見原因:頭癬 vs 頭皮濕疹 vs 頭皮脂溢性皮炎 對症治療免增脫髮危機
觸碰患處須洗手 防交叉感染
由於皮膚癬會傳染,因此觸碰患處後必須徹底洗手,勿與他人共用毛巾、鞋襪、梳子、頭飾等個人物品,慎防交叉感染。
相關閲讀:【香港腳】對付足癬外用藥多 選殺真菌或抑制 常見5類劑型 塗沫注意3件事
癬病外洗方推介
材料:蒼朮20克、黃柏20克、苦參20克、土茯苓30克、野菊花20克、牡丹皮20克、白鮮皮30克、地膚子30克
製法:所有藥材放入大鍋內,加水2公升,大火煎煮30分鐘後將藥液濾出。每次浸洗時倒出合適分量微溫藥液,用毛巾濕敷或浸洗患處,每次10至15分鐘,每日2次。藥液只宜外用,不宜內服
功效:清熱祛濕、驅風止癢
備註:用藥前應先確認皮膚無過敏情况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美術/謝偉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health.mingpa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