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本港第6位最常見癌症,2019年有約1300宗新症,奪去近700人的性命。由於胃癌的徵狀與一般消化不良相似,甚至乎沒有明顯徵狀,部分患者都會忽略而未有及早求醫,直至到徵狀嚴重時才發現已經是中後期。雖然如此,近年有不少新的藥物治療,當中針對HER2型(上皮生長因子受體二型)胃癌的治療有效縮小腫瘤,增加患者存活期,為晚期、已擴散的HER2型胃癌患者帶來曙光。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新型標靶藥物 針對HER2型胃癌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廖敬賢醫生表示,早期胃癌可以透過手術切除根治,視乎腫瘤位置,一般需要切除大部分胃部,少數病人需要全胃切除;而局部切除胃部的患者可於手術後進行化療,包括口服化療藥或同時使用靜脈注射加口服化療藥,療程為期半年到一年,減低復發機會。
針對晚期、已出現轉移的胃癌,廖醫生表示,近年有較多新的治療方案可以選擇。特別是佔胃癌患者兩成的HER2型胃癌,部分病人可嘗試使用抗HER2受體標靶藥物,透過阻截HER2受體,令癌細胞不再生長,同時令身體的免疫系統認出癌細胞,把它們殺死。有研究發現使用化療加HER2受體標靶藥物的患者,藥物能有效縮細腫瘤,病人的存活期比只使用化療較長。
相關文章: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免疫治療識別、攻擊癌細胞
另一類近年較新的治療方法是免疫治療,透過免疫檢查點阻斷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令體內的免疫細胞能夠識別及攻擊癌細胞。從研究中知道,若其腫瘤的PD-L1表達量高,較適合使用免疫治療。除了PD-L1表達量外,近年醫學界亦發現更多生物標記(Biomarkers),包括「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簡稱MSI)及「腫瘤突變負荷量」(Tumor Mutation Burden,簡稱TMB)等,有助評估免疫治療的療效。
廖醫生指出,一般胃癌病人都會建議先使用第一線藥物,包括化療及標靶藥,若使用一段時間後出現抗藥性,則要考慮使用第二線藥物,若第二線藥物也失效,才會考慮使用屬免疫治療的第三、第四線藥物。但近年有研究顯示, 合適的病人中也可以在第一和第二線治療加入免疫治療藥物。
相關文章: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晚期胃癌存活率較低 早發現早治療最重要
上述兩類治療主要針對胃癌第四期病人,廖醫生表示,這類病人很多時需要面對腫瘤轉移至其他位置,如腹腔、盆腔、肝臟等,引致重要組織或器官衰竭,大部分都無法根治,所以在規劃治療方案時主要以三大目標為主:控制腫瘤、處理徵狀及維持患者生活質素。
有見晚期胃癌存活率較低,廖醫生提醒大眾應留意有否持續的消化系統徵狀,如胃痛、食慾不振、體重無故下降、胃脹、經常作悶等,一旦出現應盡早求醫,因及早發現和治療有助提高患者治癒機會。同時亦應該注意日常生活習慣,避免煙酒、多運動、維持健康體重等,有助減低患胃癌風險。
專題系列文章
- 【女性常見癌症】乳腺癌術後常見併發症 淋巴水腫可數年後發生 治療方法知多啲
- 【肝癌】料2050年新症翻倍 酗酒、脂肪肝致肝癌比例升 六成可預防
- 不正常的皮膚痣或斑 擔心變黑色素瘤?5個ABCDE特徵盡快求醫
- 【肺腺癌】30、40歲非吸煙者患肺癌?亞洲肺腺癌患者逾半與基因突變有關
- 【子宮內膜癌】第四大女性癌症 常見症狀收經後出血 採新分期法助精準個人化治療
- 【肝癌組織碎化技術】Histotripsy超聲波堆疊微氣泡消滅癌細胞 原發或轉移性肝癌適用
- 研究:三大泌尿系統癌症—前列腺癌、膀胱癌及腎癌 全球發病率趨升
- 鼻咽癌發病高峰50至60歲 吃鹹魚增患病風險?了解近年放射治療
- 代謝障礙肝癌港發病率趨升 港大研究:揭肝癌內脂肪「重編細胞」 阻一線治療
- 頸部淋巴結腫大未必是癌症 感染或免疫系統病或影響淋巴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