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浸大新法測認知障礙 驗體液免抽骨髓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現時認知障礙症的疑似患者除了臨牀測試及觀察外,亦可做磁力共振成像,或是一款名為ELISA檢測法以抽取骨髓化驗,惟後兩者均有風險。浸會大學化學系研究團隊近期成功研製一款名為「花青素化合物」的檢測,透過抽取病人的體液如唾液或尿液等,助醫生更快捷及便宜地診斷病人有否患病。

助醫生更快更便宜診斷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浸大化學系教授黃文成表示,有關檢測法屬全球首創,不但較現時同類檢測快捷、便宜,而且準確度高,更可以非入侵式方法抽取樣本。他估計,此檢測未來可用作追蹤和檢測患者體內的病變過程,甚至作治療之用。

認知障礙症(又稱阿茲海默症或腦退化症)的致病成因未明,是未有方法治癒的腦神經退化疾病。現時香港70歲以上長者,每10人便有1人可能患病,而85歲以上長者的患病比率更達三分之一。

研究團隊另一成員、浸大化學系副教授李紅榮表示,現時常用診斷方法包括臨牀評估、認知測試和神經影響(監測大腦的結構變化),但需待徵狀出現才可診斷;其他方法包括磁力共振成像或酵素免疫分析法(簡稱ELISA),但各有局限:磁力共振成像需注射造影劑入人體,有一定風險;ELISA檢測法僅能化驗骨髓,而且檢測費時,需時3至18小時,另成本價不菲,每次達3000至5000元。

驗體液內3種蛋白質

黃文成表示,認知障礙症患者腦內會積聚「澱粉樣蛋白」(俗稱「老人斑」),「花青素化合物」可針對檢測人體體液內的「β-澱粉樣肽」、「tau」和「p-tau」3種與該症相關的蛋白質。他指新方法可以唾沫及尿液等非入侵性方式提取樣本,對病人風險較低,只需1小時30分鐘便能得出測試結果,成本價亦大大降低,約6至27元。

待臨牀測試 須配合他法

黃指新檢測法的準確度已獲證實,待醫學界採納和通過臨牀測試便可投入服務,但他強調現時醫學界對澱粉樣蛋白致病量未有一致定論,新方法是協助醫生判辨病患手段之一,需要配合其他臨牀評估方能確診。另外,研究團隊亦發現有新的檢測方法,有助深入了解該病的機理,但目前仍在老鼠身上試驗。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00.jpg;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97b88bae94c00fc89258f5593a75c400.jpg;

分享此內容:

關於明報健康網

由《明報》及養和醫院共同策劃的《明報健康網》,是一個屬於都巿人的健康資訊網站,從養生保健、均衡生活、正視都巿疾病,以及醫學科技新知等等各方面都會觸及,為注重健康的男女老幼及熱愛家庭的人士,提供一站式健康資訊。《明報健康網》聯同一眾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營養師及其他專業的醫務人員,携手與你並肩同行健康富足之路!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8 – 2025. Mingp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croll to Top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