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自本月初爆發第三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以來,已涉及食肆、街市、的士等不同感染群組。港大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及其團隊的研究發現,在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下,新冠病毒有可能發生「機會性空氣傳播」(Opportunistic Airborne),令病毒超出一般飛沫傳播的1.5米範圍,可傳播至遠達9.5米距離。他建議市民避免到通風不好的食肆用膳。
研究個案:患者病毒傳染至旁邊兩枱食客
港大機械工程系建築環境講座教授李玉國及其團隊,與廣州疾控中心、湖南疾控中心、東南大學和中山大學等合作,研究3宗新冠病毒爆發個案。其中,廣州今年1月有3個不相識的家庭在同一食肆用膳,其中一枱的患者,將病毒傳染給旁邊兩枱的5名食客,最遠傳播至4.6米;團隊其後返回餐廳測試,發現食肆內通風量只有每人每秒0.75至1.02升。
另一個案是一名患者在湖南乘搭巴士和小巴,兩程車共傳染了9人,其中與坐得最遠的患者相隔9.5米,團隊其後發現車上的通風量平均為每人每秒1.7至3.2升。
鑽石公主號大部分患者 房間隔離前感染
團隊又研究了「鑽石公主號」郵輪爆發情況,發現大部分患者都是在2月5日、所有乘客返回各自房間內隔離之前感染,而郵輪船艙的通風量要求是每人每秒8升,顯示即使是使用中央冷氣系統,只要通風量達到每人每秒8升,都不會再發生傳播。
建議市民避免到通風差食肆用膳
李玉國認為,研究顯示當室内通風量低於每人每秒3升,就有可能導致新冠病毒遠距離空氣傳播,即使相隔1.5米,傳播效果仍等同零距離一樣;團隊估計,通風量達每人每秒8至10升,就可將遠距離空氣傳播的感染風險降低。他說,沒有資料顯示香港不同室內環境的通風量,但若市民在室內聞到另一人的氣味,或顯示該處通風量不足,又建議市民避免到通風不好的食肆用膳。
專題系列文章
- 日本腦炎感染至發病4至14日 港6年來首宗 患者發燒頭痛及嘔吐
- 調查:逾四成濕疹患者稱過往治療無效 港大推無副作用保濕霜 減誘發免疫反應
- 測試2款學生鞋致癌物「六價鉻」超標 消委:腳沾濕有敏感紅疹應停穿
- 衛署: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傳播模式及控制方法相同 三級應變機制亦適用
- 基孔肯雅熱病毒病徵可持續7至10天 無特效藥 嚴重或用類固醇(醫言有理)
- 【傳染病】結核病大揭秘:潛伏期或至數十年 預防結核病你要識
- 【基孔肯雅熱】曾祈殷:約3成半患者發病首星期病徵輕微或未察覺 勿輕視長期後遺症
- 慎防基孔肯亞熱 「疫區」返港噴蚊怕水14日防潛伏期傳播
- 基孔肯亞熱多地爆發 衛健委:可母嬰傳播 暫無疫苗
- 不用日行一萬步?研究:日行7000步可降25%心血管病、38%認知障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