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港常見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 養和山村義工隊籌50萬助風濕病患身心康復

分享此內容:

提起風濕科疾病,或者十居其九的人都會以為只是老人病而已,其實並不然。養和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指出,風濕科疾病是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而且病發多於青年至中年階段,以在香港較常見的類風濕關節炎為例,炎症反應可影響全身不同的關節,出現持續侵蝕及變形,最終可致身心不能逆轉的傷害。究竟治療方法有哪些選擇呢?養和山村義工隊早前為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籌得50萬元,資助受風濕科疾病困擾的人士進行水療及物理治療。其中確診強直性脊椎炎的李女士,在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透過基金會的「風濕病患者水陸運動賦能計劃」進行不同的運動,患者在康復路上如何走得更遠?

港常見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 養和山村義工隊籌50萬助風濕病患身心康復
養和山村義工隊舉辦「健步樂行獻愛心」活動。由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養和醫院院長李維達醫生(前排左六);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院長、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名譽會長、養和醫療臨床管治委員會聯會主席劉澤星教授(前排左七);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養和醫院副院長暨養和山村義工隊總隊長陳煥堂醫生(前排左八);香港風濕病基金會主席暨養和風濕病科中心主任李家榮醫生(前排左十);聯同多位養和醫療臨床管治委員以及養和醫療管理委員一同主持起步禮。

風濕科疾病是什麼?常見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

風濕科疾病(風濕病)是泛指影響骨骼、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的疾病,在超過150種的風濕病中,各有不同臨床表徵,但不少也會引致關節疼痛。有研究顯示,類風濕關節炎及強直性脊椎炎在香港的流行率分別為0.35%及0.26%,推算香港有超過45,000名患者。

非老人病 青年至中年人士多發病

風濕科疾病多發於青年至中年人士,而女性患病機會較男性高約3倍,例如紅斑狼瘡常見於20至50歲的女士,類風濕關節炎多見於30至50歲人士,血管炎和痛風症則多於中年後病發。小朋友也有機會患上風濕科疾病,常見如幼兒特發性關節炎、川崎症等。

張醫生以本港較常見的類風濕關節炎為例,炎症反應可影響全身不同的關節,出現持續侵蝕及變形,最終可引致關節被破壞,除可引發患者痛楚外,亦令患者的活動能力大受影響,對他們的整體健康以至生活質素,帶來不能逆轉的傷害。「現時的治療方法主要是透過藥物或手術幫助病人抑制炎症,防止或減慢關節繼續受損,並輔以物理治療及運動,幫助他們維持整體健康與活動能力。」

個案: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水陸運動助身心康復

李女士多年前因髖關節問題求診,久經藥物及手術治療後,疼痛仍然未減,需長期躺臥病床。面對痊癒無期,情緒大受打擊。輾轉才確診強直性脊椎炎,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生活逐漸重回正軌,並參加基金會的陸上運動班,物理治療師為她度身訂做訓練動作,讓病人量力而為,逐步改善肌肉力量。李女士更與病友互相傾訴、鼓勵,更養成了規律運動的習慣,有助病情管理及提升生活質素。

港常見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 養和山村義工隊籌50萬助風濕病患身心康復
確診強直性脊椎炎的李女士,在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透過基金會的「風濕病患者水陸運動賦能計劃」進行不同的運動,改善身心健康。

相關閲讀:風濕病=冇得醫?解構風濕病引起各種痛症 哪種情况下要求醫?


養和山村義工隊籌款 助逾800有需要人士參與水陸運動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和關注風濕科疾病,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養和醫院副院長暨養和山村義工隊總隊長陳煥堂醫生在活動上表示,義工隊於3月16日舉辦「健步樂行獻愛心」步行活動,為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籌得50萬元,透過其「風濕病患者水陸運動賦能計劃」,資助逾800名有需要人士參與水療及物理治療課程,以紓緩關節疼痛,長遠改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素。李女士是受惠者之一,她樂見步行籌款將可幫助更多同路人。

港常見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椎炎 養和山村義工隊籌50萬助風濕病患身心康復
陳煥堂醫生(左三)與「健步樂行獻愛心」小隊長駱慧筠姑娘(左二)及徐善美姑娘(左一)代表養和向香港風濕病基金會捐贈50萬港元,並由香港風濕病基金會主席暨養和風濕病科中心主任李家榮醫生(右三)、香港風濕病基金會副主席陳家樂先生(右二)及陶志雄醫生(右一)代表接收。

相關閲讀:氣溫低易關節炎發作?是退化性或類風濕關節炎症狀?不遵醫囑擅停藥易復發


水中復康及物理治療 助患者強關節及肌肉功能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主席暨養和風濕病科中心主任李家榮醫生表示:「香港風濕病基金會一直透過提供藥物經濟援助、水療和運動課程,以及心理支援,改善病患者的生活質素。當中由註冊物理治療師教授的水中復康及物理治療課程一直大受歡迎,不但有助患者加強關節及肌肉功能,紓緩風濕病症狀,更能讓不同風濕科的病人從小組訓練,建立相互支援的群體,以積極正面態度面對疾病。」

香港風濕病基金會病人支援委員會主席嚴卓雲醫生亦表示,善款收益讓風濕科病人於未來一年能夠繼續進行水陸運動,上述兩項在緩痛、體能提升及改善病人心理素質方面均有顯著成效之運動課程,能讓患者更全面管理病情。

陳煥堂醫生在活動上表示,作為醫護,除了救急扶危,也希望多走一步,善用自身醫療專業回饋社會,冀以生命影響生命。「過去16年,透過步行籌款已籌得超過880萬元,用以支援多個社群,包括腦癇症患者、柏金遜症患者、視障、智障及弱能人士、受情緒困擾或患癌兒童等。」

分享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