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本港近年不時發生照顧者倫常慘劇,「生命熱線」就護老者情緒狀况做調查,發現近四成受訪者處於「高負荷」狀態,當中四成有抑鬱及焦慮狀况,近兩成更同時有自殺自傷想法。機構指出,調查顯示護老者就業情况及照顧時數與壓力成正比,但社會缺乏彈性支援,建議僱主容許照顧者彈性上班,機構開放晚間及假日支援服務。

調查八成為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

生命熱線去年10月至今年2月針對需照顧60歲或以上長者的護老者做調查,收集到942份問卷,近80%受訪者為女性、約60%為55歲或以上。約56%受訪者每周需照顧長者21小時或以上。透過「沙氏照顧者負荷量表」等方法,生命熱線分析受訪者照顧長者時的情緒狀况,發現352人屬於「高負荷」狀態,佔總數逾37%;當中逾40%有抑鬱焦慮狀况、17%有抑鬱焦慮狀况及自殺自傷想法。35至54歲的護老者有一半屬高負荷,比率較其他年齡層高。該機構指出,結果反映照顧長者負擔沉重,憂慮護老者若無法得到適當支援,將有發生倫常慘劇的潛在風險。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護老者Michael(左起)、Maria與生命熱線程序策劃經理秦維德昨日出席調查發布會,Michael表示自己獨力照顧行動不便的母親,但因工作壓力,照顧期間不時帶負面情緒。(盧曼盈攝)

就業情况及照顧時數 與壓力成正比

生命熱線程序策劃經理秦維德稱,倘以就業情况及照顧時數區分「高負荷」護老者,調查反映兩者與護老者壓力成正比關係。212名在職兼照顧長者21小時或以上的人中,有59%為高負荷、13.2%為高負荷及有抑鬱焦慮和自殺自傷想法;144名非在職而照顧長者20小時或以下者,相關組別分別只佔25%及2.1%。但秦補充,整體而言護老者的壓力程度仍有其他變數,包括工作壓力、被照顧者情况等,故對兩者的關係仍有討論空間。

獨力照顧行動不便母親 傾訴自覺「無用」

護老者Michael需獨力照顧行動不便的母親,但因工作壓力,照顧期間不時帶負面情緒。他說雖曾打算找朋友傾訴,但此舉令他自覺「好無用」,對方亦未必理解,故始終「收埋自己」;又自言曾被情緒冲昏頭腦,在公司天台有自殺想法,最終「知道自己做唔到」而打消念頭,埋頭哭泣。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護老者Michael(左起)、Maria與生命熱線程序策劃經理秦維德昨日出席調查發布會,Michael表示自己獨力照顧行動不便的母親,但因工作壓力,照顧期間不時帶負面情緒。(盧曼盈攝)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在職照顧認知障礙母親 :「用唔到服務好灰」

從事教育行業、正進修的Maria同樣需獨力照顧患認知障礙的母親,形容自己「打兩份工」,難以分配時間。她提到於網上尋找協助資源不難,但大多只集中低收入人士,服務時間又欠彈性,朝九晚五的在職者難以使用,「有時用唔到(服務)係好灰」。


相關閲讀:【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機構倡增晚間支援 設陪診假

秦維德指出,不少護老者需帶長者覆診,惟目前大多屬日間診所,倘社會多提供彈性服務及安排,例如晚間、周六周日開放服務,甚至僱主容許照顧者彈性上班、增設陪診假或長者暫託服務,可給照顧者喘息空間。秦亦呼籲護老者重視自身精神狀况,才能保持健康及持之以恆照顧長者。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