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27日發表一項於《國際流行病學期刊》的研究,研究員分析了歐洲、美國和智利共29個國家的死亡數據,發現27個國家民眾2020年的預期壽命相較於2019年水平下跌,其中22國民眾預期壽命下跌逾6個月,8個國家女性及11個國家男性的預期壽命縮短超過1年。報告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導致全球大部分發達國家在2020年的民眾預期壽命,錄得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跌幅,其中美國男性「折壽」最多,達2.2年。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全球每7.7秒一感染新冠已破億 專家憂數字被低估 抗疫未容樂觀
牛津研究:新冠疫情 22國民眾預期壽命減逾6月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至今奪去至少近500萬人的性命。這項發表於《國際流行病學期刊》的研究,把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定義為「按目前死亡率終生不變下新生兒的平均壽命」。研究員分析了歐洲、美國和智利共29個國家的死亡數據,發現27個國家民眾2020年的預期壽命相較於2019年水平下跌,其中22國民眾預期壽命下跌逾6個月,8個國家女性及11個國家男性的預期壽命縮短超過1年。研究亦發現,大部分國家男性預期壽命跌幅都較女性高,其中跌幅最大的是美國男性,預期壽命相較2019年水平減少了2.2年,美國女性亦減少1.65年;男性預期壽命跌幅第二大的國家為立陶宛,下跌了1.7年。曾有專家估計男性出現新冠重症機會較高,或與男女的生理差異及行為因素有關。
美國男性「折壽」最多達2.2年
報告作者之一阿武爾托(Jose Manuel Aburto)表示,西方國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上一次預期壽命如此大幅下跌的情况已是二戰時期。《金融時報》指出,就算追溯至1933年經濟大蕭條時的數據,2020年美國男女的預期壽命跌幅都是前所未有的。另一名參與研究學者卡夏普(Ridhi Kashyap)稱,美國60歲以下年齡組別的死亡率增加,是預期壽命下降主因,歐洲大部分地區民眾預期壽命下降,則主要受到60歲以上人士死亡率增加所影響。研究指出,各國預期壽命減少,可能跟官方通報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有關。
相關文章:【戒煙】香港人長壽原因 港大研究:心血管疾病、女性癌症、吸煙相關疾病死亡率較低 梁卓偉:全面禁電子加熱煙
疫情抹殺「延壽」工作成果
阿武爾托稱,這些國家平均要花5.6年時間才能把人們預期壽命延長一年,但去年新冠疫情將這些進展抹殺。研究員指出,新冠疫情令不少國家多年來延長民眾壽命的努力化為烏有。卡夏普指出,研究結果反映新冠肺炎帶來巨大影響,為很多國家造成毁滅性衝擊,並稱研究員又注意到新冠死亡病例的統計問題如檢測不足和分類錯誤,呼籲其他國家包括中低收入國家公開死亡率數據,讓學者進一步研究新冠疫情的影響。
(路透社/中央社/金融時報)
(新冠疫情)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