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英國牛津大學科學家27日發表一項於《國際流行病學期刊》的研究,研究員分析了歐洲、美國和智利共29個國家的死亡數據,發現27個國家民眾2020年的預期壽命相較於2019年水平下跌,其中22國民眾預期壽命下跌逾6個月,8個國家女性及11個國家男性的預期壽命縮短超過1年。報告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導致全球大部分發達國家在2020年的民眾預期壽命,錄得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大跌幅,其中美國男性「折壽」最多,達2.2年。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全球每7.7秒一感染新冠已破億 專家憂數字被低估 抗疫未容樂觀
牛津研究:新冠疫情 22國民眾預期壽命減逾6月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至今奪去至少近500萬人的性命。這項發表於《國際流行病學期刊》的研究,把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定義為「按目前死亡率終生不變下新生兒的平均壽命」。研究員分析了歐洲、美國和智利共29個國家的死亡數據,發現27個國家民眾2020年的預期壽命相較於2019年水平下跌,其中22國民眾預期壽命下跌逾6個月,8個國家女性及11個國家男性的預期壽命縮短超過1年。研究亦發現,大部分國家男性預期壽命跌幅都較女性高,其中跌幅最大的是美國男性,預期壽命相較2019年水平減少了2.2年,美國女性亦減少1.65年;男性預期壽命跌幅第二大的國家為立陶宛,下跌了1.7年。曾有專家估計男性出現新冠重症機會較高,或與男女的生理差異及行為因素有關。
美國男性「折壽」最多達2.2年
報告作者之一阿武爾托(Jose Manuel Aburto)表示,西方國家如西班牙、意大利等,上一次預期壽命如此大幅下跌的情况已是二戰時期。《金融時報》指出,就算追溯至1933年經濟大蕭條時的數據,2020年美國男女的預期壽命跌幅都是前所未有的。另一名參與研究學者卡夏普(Ridhi Kashyap)稱,美國60歲以下年齡組別的死亡率增加,是預期壽命下降主因,歐洲大部分地區民眾預期壽命下降,則主要受到60歲以上人士死亡率增加所影響。研究指出,各國預期壽命減少,可能跟官方通報新冠肺炎死亡病例有關。
相關文章:【戒煙】香港人長壽原因 港大研究:心血管疾病、女性癌症、吸煙相關疾病死亡率較低 梁卓偉:全面禁電子加熱煙
疫情抹殺「延壽」工作成果
阿武爾托稱,這些國家平均要花5.6年時間才能把人們預期壽命延長一年,但去年新冠疫情將這些進展抹殺。研究員指出,新冠疫情令不少國家多年來延長民眾壽命的努力化為烏有。卡夏普指出,研究結果反映新冠肺炎帶來巨大影響,為很多國家造成毁滅性衝擊,並稱研究員又注意到新冠死亡病例的統計問題如檢測不足和分類錯誤,呼籲其他國家包括中低收入國家公開死亡率數據,讓學者進一步研究新冠疫情的影響。
(路透社/中央社/金融時報)
(新冠疫情)
專題系列文章
- 新一季流感疫苗接種9.25開始 涵注射式滅活疫苗及噴鼻式減活疫苗
- 【精神健康】港學童睡眠時間不足 睡眠失調影響情緒及學業 中大研AI改善
- 【精神健康】專家:男士多怕尷尬 家事、壓力不願求助 籲勇敢踏出第一步
- 應對過敏症學童病發 家校合作過敏反應應對方案 處理緊急狀况
- 【開學在即】陪伴孩子閒談減焦慮 提升學習適應力
- 日本腦炎感染至發病4至14日 港6年來首宗 患者發燒頭痛及嘔吐
- 調查:逾四成濕疹患者稱過往治療無效 港大推無副作用保濕霜 減誘發免疫反應
- 測試2款學生鞋致癌物「六價鉻」超標 消委:腳沾濕有敏感紅疹應停穿
- 衛署: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傳播模式及控制方法相同 三級應變機制亦適用
- 基孔肯雅熱病毒病徵可持續7至10天 無特效藥 嚴重或用類固醇(醫言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