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系及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錢培元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腸道中大腸桿菌釋出的一種毒素,與大腸癌有關,為研究癌症化療藥物提供基礎。
科學家知道大腸桿菌所產生的大腸桿菌素(Colibactin)是一種基因毒性(genotoxin)化合物,破壞真核細胞中脫氧核醣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不過,由於這種化合物濃度低、狀態不穩定及生物合成反應路徑(biosynthetic pathway)過於複雜,難以複製作研究用途,它到底如何導致DNA受損,至今仍是一個謎。
成功培植桿菌素基因簇 可測試驗證
錢培元研究團隊成功複製大腸桿菌素基因簇,及發現大量培植相關基因的方法,以測試及驗證。最終發現大腸桿菌中稱作大腸桿菌素-645的化合物,能引致大腸癌,解釋了大腸桿菌素對健康的影響。團隊計劃與醫療機構合作,研發預防大腸癌的抑制劑。是次研究由科大、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合作,結果已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 — 化學》中發表。
專題系列文章
- 情緒通18111熱線 精神健康支援服務 全新功能更貼近市民需要
- 【遺傳病】3歲黏多醣症童接受基因療法取突破 改善活動和學習能力
- 【超加工食品】研究:攝取愈多UPFs 增患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和早逝風險愈大
- 【世界抗菌素耐藥性關注周】耐藥性威脅迫在眉睫 衞生署籲守護抗生素療效
- 許樹昌:H3N2病毒變種傳播力再提高 恐夏冬流感重疊 或需購南北半球疫苗
- 【器官捐贈】生命躍動 重燃希望 開啟對話 讓器官捐贈大愛延續
- 【流感】非感冒般簡單 ! 嚴重併發症可致長期身體損傷
- 【香港基因組計劃】3類個案進行全基因組測序 助精準辨病因做個人化治療
- 【糖尿病】追蹤逾2萬患者數據 預測接受強化治療 50多歲可延6年壽命減住院
- 基孔肯雅熱首錄本地個案 病毒載量高 防護中心:有發燒、關節痛等病徵要求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