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系及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錢培元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腸道中大腸桿菌釋出的一種毒素,與大腸癌有關,為研究癌症化療藥物提供基礎。
科學家知道大腸桿菌所產生的大腸桿菌素(Colibactin)是一種基因毒性(genotoxin)化合物,破壞真核細胞中脫氧核醣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不過,由於這種化合物濃度低、狀態不穩定及生物合成反應路徑(biosynthetic pathway)過於複雜,難以複製作研究用途,它到底如何導致DNA受損,至今仍是一個謎。
成功培植桿菌素基因簇 可測試驗證
錢培元研究團隊成功複製大腸桿菌素基因簇,及發現大量培植相關基因的方法,以測試及驗證。最終發現大腸桿菌中稱作大腸桿菌素-645的化合物,能引致大腸癌,解釋了大腸桿菌素對健康的影響。團隊計劃與醫療機構合作,研發預防大腸癌的抑制劑。是次研究由科大、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合作,結果已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 — 化學》中發表。
專題系列文章
- 日本腦炎感染至發病4至14日 港6年來首宗 患者發燒頭痛及嘔吐
- 調查:逾四成濕疹患者稱過往治療無效 港大推無副作用保濕霜 減誘發免疫反應
- 測試2款學生鞋致癌物「六價鉻」超標 消委:腳沾濕有敏感紅疹應停穿
- 衛署: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傳播模式及控制方法相同 三級應變機制亦適用
- 基孔肯雅熱病毒病徵可持續7至10天 無特效藥 嚴重或用類固醇(醫言有理)
- 【傳染病】結核病大揭秘:潛伏期或至數十年 預防結核病你要識
- 【基孔肯雅熱】曾祈殷:約3成半患者發病首星期病徵輕微或未察覺 勿輕視長期後遺症
- 慎防基孔肯亞熱 「疫區」返港噴蚊怕水14日防潛伏期傳播
- 基孔肯亞熱多地爆發 衛健委:可母嬰傳播 暫無疫苗
- 不用日行一萬步?研究:日行7000步可降25%心血管病、38%認知障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