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多留意男士情緒困擾蛛絲馬迹
●情緒波動大、易怒、無助、悲傷等
●言談間透露「留在世界上沒有意思」、「做人很辛苦」
●失眠,睡得差,每日斷續只睡兩三小時,持續兩周便屬警號
●社交生活突然減少,拒絕朋友、同事的邀約
●無法集中精神工作
●突然做一些高風險行為,如豪賭、酒駕等
●失去食慾
(資料來源:註冊社工陳國溪)
(明報製圖)
男士求助意欲較低
由香港心理衛生會推出的賽馬會「再闖男天」計劃,去年就男士情緒健康作問卷調查,發現逾三成受訪男性有中度或嚴重精神健康風險,逾半介乎35至54歲。有34%人有較高焦慮症風險,27%有較高抑鬱症風險。
陳國溪引述香港心理衛生會轄下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的求助數據指出,中心近七成求助者是女性,男性僅三成,反映男士求助意欲較低。他曾向男士們了解,對方表示社會期望男士要獨立、不能示弱,習慣有事自己解決,「有男士反映,找人幫助令自尊大受影響」;此外,社會對精神病仍有污名化狀况,「與人講自己不開心,旁人可能覺得你有精神病,令人卻步」。
面對負面情緒,男士常採用「不處理、不理會」的方法,以為過一段時間就會沒事,「但這是錯誤想法。無助感、不開心只會累積,不知何時爆發」;有男士埋首在工作、興趣,藉此逃避負面情緒;或藉飲酒、賭博、濫藥等麻醉自己。陳續指,女性較擅長表達自己感受,相反男士傾向只說事實,較少分享情緒,身邊人較難捕捉到他們的情緒困擾。
陳國溪(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內向、自我、完美主義者小心
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補充,男士習慣匿藏情緒,當突然變得無耐性、脾氣暴躁,可能已經有情緒困擾。情緒病成因普遍是外在壓力,再因自身性格影響,將問題放大,思想變得負面,惡性循環演變成情緒病。通常性格內向、追求完美、自我意識太強、難忍失敗、人際關係疏離的人,較容易鑽牛角尖。而當出現輕生念頭,通常已有嚴重的抑鬱症狀。
對於男性自殺率比女性高1倍,歐陽國樑指,男性選擇的自殺方式一般都較危險,例如跳樓,他們通常死意堅決或十分衝動;而女性或會選用安眠藥等搶救成功率較高的自殺方法。另外,男性拖延求醫的時間和年齡成正比,年輕人較願意求助,年齡愈大則可能自殺風險愈高。
歐陽國樑(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知多啲:倘拒訴心事 勿施壓批評
男士不擅長表達負面情緒,身邊人可以留意蛛絲馬迹,及早伸出援手。若男士願意分享和傾訴,註冊社工陳國溪認為,旁人的聆聽和表達理解很重要,並鼓勵他們尋求協助,甚至陪伴踏出這一步,「對男士而言,要他主動求助很難,如果身邊人協助並陪伴,相信效果更好」。
「讓他靜一靜」恐錯失救人機會
不過,精神科專科醫生歐陽國樑表示,有時身邊人想幫助,反令當事人更不願透露自己的事情,免得讓人擔心或連累他人。他提醒,如果對方堅決不承認有情緒困擾,身邊人千萬不要繼續施壓或批評,只會令他更抗拒求助。此時或可嘗試了解他正面對什麼問題,商量解决策略,令他較容易接受幫助或處理問題。
另一方面,有些人察覺到身邊男士有異常,卻心存僥倖,「認為『只是鑽牛角尖』、『過一段時間就沒事』、『讓他靜一靜』,製造一堆藉口,可能錯過一個幫助他的機會,令事情無法及早處理」。歐陽國樑提醒,若察覺情况嚴重,應立即求助。
求助途徑:手機App傾心事 不怕無面
「再闖男天」計劃去年推出Men’s Space手機應用程式,內有精神健康資訊,提升男士對情緒健康的關注,還可以在平台上預約社工或臨牀心理學家安排線上輔導。註冊社工陳國溪表示,要男士主動致電求助,他們或覺得沒面子,動機較低;透過手機App不但方便快捷接觸到所需服務和資訊,而且透過文字溝通,看不到樣貌、聽不到聲音,無法辨識身分,能讓當事人放心傾訴。「當同事發覺他的情况不太理想,甚至有危機,便會邀請面談。」「再闖男天」亦不時舉辦各種運動、興趣小組,如跑步訓練班、靜觀咖啡工作坊、情緒管理課程,費用全免,希望參加者放鬆地與其他男士相處、傾訴。
(網上截圖)
下載程式
iOS:apple.co/48RWaQe
Android:bit.ly/45R6RRA
自學平台建連繫尋寄託
明愛男士成長中心為男士提供社交及情緒支援服務,中心主任鍾斯曉指,中心強調給予男性學習成長過程,了解處理問題的方法。現時中心服務主要分為3類,第一、網上自學平台「愛之語」,分享簡單資訊、講座或影片,讓男性隨時按自己需要,了解有興趣的內容;第二、舉辦社交接觸活動,幫男士建立興趣與社交網絡,從而建立連繫和寄託,「人的生活或自尊感依靠很多事物支撐,包括家庭、興趣、朋友……以此讓人覺得生活有價值及意義」;第三、精神科醫生單次諮詢服務,提供簡單的初步評估。
鍾斯曉(受訪者提供)
網上自學平台「愛之語」
網址︰bit.ly/3O00WTO
明愛賽馬會思達計劃
網址︰bit.ly/3TXJzqt
文:陳真紀、張淑媚
編輯:黃振宇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