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逾24%學童有精神疾病 3大風險因素: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質素、學業 及早識別介入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發現,約四分之一學童過去一年出現精神疾病,當中近半數更有多於一種精神疾病(見圖)。另有6.9%的人過去一年曾有自殺念頭或行動,中學生比率更達14.5%。中大心理學系教授梁永亮稱,學童精神病大多屬早期或輕微,較難察覺,而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質素及學業是三大風險因素,及早識別和介入可扭轉。(編按:如何及早識別和介入?及早查找負面情緒或壓力源頭是重要一環,以下輯錄了不同專家提出的建議和方法,讓我們與學生和年輕人同行,成為他們身邊一個好的聆聽者。)

【精神健康】逾24%學童有精神疾病 3大風險因素: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質素、學業 及早識別介入  

盼學校首重精神健康 黃仁龍籲反思「一試定生死」

學童自殺問題近期響起警號。調查數據未涵蓋近期自殺潮,醫衛局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大學者熊思方認為,自殺只是「冰山尖端」,反映下層有千絲萬縷問題須解決,避免學童「有問題不求助,跳了你先知」。

諮委會主席黃仁龍期望學校將精神健康放首位,放輕追進度等其他事項,他形容本港教育制度「一個考試定生死」,促反思如何令學童對成功有不同標準,而非單看重學業。

14%中學生曾想輕生或行動 未涵近期數據

中大醫學院受前食衛局委託,於2019年1月至今年6月30日,招募126間不同地區及辦學模式的學校約6000名6至17歲學童及其家長,做單對單臨牀面談及問卷調查等,內容涵蓋全部逾31種精神疾病。

黃仁龍說,是次調查未涵蓋開學之後,但他近日與不同校長溝通,發現學校努力追趕復常步伐和進度,學生卻不能適應,「可能(學生)原本已有好多問題,加上疫情將問題積壓,現在復課時有挑戰、有適應期,適應不到的時候,加上家庭、經濟各方面問題,一時間想不通(而輕生)」。

學者倡增家庭支援青年服務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名譽臨牀教授熊思方認為,社會不應只聚焦學童自殺,政府須在底層多做工夫,包括教育、家庭支援及青少年服務等,並要克服學童求助障礙。他引述以往研究稱,過半精神病患者早於14歲前已現徵狀,另八成有焦慮或抑鬱症病史的成人於20歲前已有病徵。

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教授陳秀雯說,不論教育制度如何,精神健康是不可避免的公共衛生問題,社會包括家長須去除對精神病的標籤,在家庭和學校入手建立學童健康心理。

1/4學童有精神疾病 7%想死曾試 「自殺屬冰山尖端」 諮委會促解下層問題

https://link.mingpao.com/81137.htm

查找負面情緒「元兇」提升抗逆力4個方法

有臨牀心理學家表示:「人的最大戰場是自己的腦袋,而人的重要特質之一是懂得改變,故此要學會接受凡事不會完美的現實環境,培育自己正面的心態,定能否極泰來。」他們強調,要突破困難或逆境,「抗逆力」尤其重要。以下4個提升抗逆力的實戰方法,人人都可以做到「苦中有樂事」!

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中學生面對DSE 勿讓負面情緒累積 家長宜先肯定子女努力

學友社學生輔導顧問吳寶城表示,同學的成績未如理想,有情緒屬正常,但注意勿讓負面情緒累積,如發現自己開始陷入低谷,要找人傾訴陪伴,亦可關注其他出路。他建議家長可在情感上支援考生,「例如話見到你嘅付出,唔好淨係將關心放喺分數、入唔入到(院校),唔使話大家估估吓,(子女)又以為家長唔滿意」。若家長發現子女變得寡言,「唔見人、收埋自己」,就要多加留意,避免只關注升學,以免加重子女壓https://link.mingpao.com/81139.htm

積極自救精神健康 留意3大情緒警號

有精神科專科醫生指出,大多數人一般只會有很輕微的精神狀况,徵狀包括失眠、輕微焦慮、緊張等,有短暫且溫和的情緒發泄十分正常,一般數個月後可自行康復。然而,需留意3個警號,若察覺出現這些狀况,最好及早求醫,防止病情持續惡化。

【新冠肺炎】疫情仍反覆 積極自救精神健康 留意3大情緒警號 嚴重者及早求醫

「求助非軟弱」年輕人、大學生請關愛自己跨過逆境

8間資助大學的學生事務代表鼓勵年輕人「請關愛自己」,照顧個人身心健康,在生活和學習之間取得健康平衡,做讓自我感到快樂和放鬆的活動,如運動、聽音樂或幫助他人,更重要的是向信任的人傾訴表達個人感受,「尋求幫助是堅強和認識自我的表現,絕非軟弱。」
https://link.mingpao.com/81141.htm

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助你解「睏」

有研究顯示,接近四分之一受訪青少年受到失眠困擾,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關係密切。專家指出,學業、家庭、社交等都是年輕人常見壓力源;不當使用手機亦影響睡眠。針對青少年失眠問題,有社福機構設計了「解睏」空間,協助他們處理情緒,照顧身心健康。

https://link.mingpao/com/81142.htm

情緒降溫:3招分散注意力 重拾心理資源

有臨牀心理學家表示,當壓力尚可承受時,日常可做一些滋養身心活動。例如平時可多專注五官感覺,例如吃飯時專注味覺、嗅覺,數一下吃了幾多口飯;洗澡專注水的溫度、力度;拉筋時留意身體拉緊放鬆的感覺等。另外,朋友間互相聆聽,社交支援亦有助釋放情緒。如壓力反應超出負荷或持續一個月,可考慮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https://link.mingpao.com/81143.htm

營養師教你「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紓緩情緒

情緒與飲食息息相關,有營養師表示,我們的情緒由大腦控制,所以大腦所吸收的營養,與心情有莫大關係。大腦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需要有足夠營養才能正常運行。她表示,「一日之計在於晨」每天早上的第一餐是保持心情好的重點,建議可以為自己準備簡單又健康的早餐,例如……

【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有助紓緩情緒(上及下)

【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有助紓緩情緒(上)
【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下)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