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開學了!關注孩子情緒 童年正向經驗7元素 助緩解逆境負面影響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開學了,家長要多關心孩子的情緒。青少年自殺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涉及個人、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童年正向經驗(positive childhood experiences,PCEs)是幫助兒童建立健康心理和情感基礎的重要因素。這些經驗不僅能夠緩解童年逆境(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s)帶來的負面影響,還能幫助兒童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情感調節能力和社交技能,從而減少自殺風險。

童年正向經驗7個元素:以同理心傾聽 適當回應

1.讓兒童感到能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想法

當兒童感到能夠自由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時,他們會更容易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和情感調節能力。這種開放的家庭溝通環境,讓兒童覺得受到理解和支持,從而減少孤獨感和無助感。

父母應主動與孩子交流情感,鼓勵他們表達快樂、悲傷、憤怒等感受,避免批評或忽視孩子的情感表達,而是以同理心傾聽並給予適當回應。建立固定的家庭交流時間,例如晚餐時分享一天中的經歷,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是一個安全的表達空間。

【精神健康】開學了!關注孩子情緒 童年正向經驗7元素 助緩解逆境負面影響
(lemono@iStockphoto/明報製圖)

2.遇到困難時感受到有家人陪伴

當兒童面對挑戰或困難時,感受到家人的陪伴和支持,他們會更有勇氣和信心去克服困難。這種支持幫助兒童建立抗壓能力,並減少無助感和絕望感。

父母應在孩子遇到困難時,主動提供幫助和支持,而不是責備或忽視。通過陪伴和鼓勵,讓孩子感受到他們並不孤單,家人永遠是他們的後盾。例如,當孩子在學業上遇到困難時,父母可以幫助他們制訂學習計劃,並給予情感上的支持。


相關閲讀:學童適應障礙徵狀?開學、考試、長假期高危 不及早處理增患焦慮症、抑鬱症機會


穩定家庭有安全感 更自信探索世界

3.在家中感受到被保護並有安全感

安全感是兒童健康成長基礎。當兒童在家中感受到被保護和安全時,就能更自信地探索世界,並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相反,缺乏安全感的兒童容易產生焦慮和恐懼,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父母應提供穩定的家庭環境,避免家庭衝突或暴力。通過日常關懷和保護,讓孩子感受到家庭是一個安全避風港。例如,當孩子害怕時,父母可以通過擁抱或安慰來幫助他們恢復安全感。

【精神健康】開學了!關注孩子情緒 童年正向經驗7元素 助緩解逆境負面影響
父母應提供穩定的家庭環境,並鼓勵孩子與其他可信的成年人建立聯繫。(設計圖片,JGalione@iStockphoto)

4.至少有2名誠懇真摯的成年人擔任父母後盾

除了父母之外,兒童還需要其他成年人的支持,例如祖父母、教師、親友、牧者、導師、教練等。這些成年人能夠為兒童提供額外的情感支持和指導,幫助他們建立更廣泛的支持網絡。

父母應鼓勵孩子與其他可信賴的成年人建立聯繫。這些成年人應以誠懇和真摯的態度與孩子互動,提供情感支持和指導。例如,當孩子遇到家庭問題時,祖父母可以成為他們的傾訴對象,提供額外支持。

參與社區活動 建正向價值觀

5.樂於參與社區、文化和宗教等活動

參與社區、文化和宗教活動,幫助兒童建立歸屬感和社會認同感。這些活動不僅能夠豐富兒童的生活經驗,還能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社交關係和價值觀。

父母應鼓勵孩子參與社區活動,例如義工服務、制服團隊、文化節慶或宗教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孩子能夠感受到自己是社區一分子,並建立積極的社交網絡。例如,參與社區義工活動可以幫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貢獻。

【精神健康】開學了!關注孩子情緒 童年正向經驗7元素 助緩解逆境負面影響
參與社區、文化和宗教活動,幫助年輕人建立積極的社交關係和價值觀。(設計圖片,JGalione@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學校有歸屬感 積極參與學習

6.在學校生活中獲得歸屬感

學校是兒童成長的重要環境之一。當兒童在學校中感受到歸屬感時,就會更積極參與學習和社交活動,並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相反,缺乏歸屬感的兒童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學業壓力。

學校應通過積極的校園文化,幫助學生建立歸屬感;例如,組織班級活動、課餘活動或校園節慶。教師應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需求,提供個別化的支持和鼓勵。例如,當學生在學校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可以通過關心和交流,幫助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7.感受到朋友的支持

朋友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支持來源。當兒童感受到朋友的支持,會更容易建立積極社交關係,減少孤獨感和無助感。朋友的支持還能夠幫助兒童應對生活挑戰,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

父母應鼓勵孩子建立健康的友誼關係,並提供機會讓他們與朋友互動。當孩子遇到友誼問題時,父母應以同理心傾聽並提供適當建議,而不是批評或忽視。例如,當孩子與朋友發生衝突時,父母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如何解決問題,並重建友誼。

總結:兒童「三有」 提升情感調節

「其實下雨又有什麼可怕呢?希望在明天嘛。」這一句經典對白,出自政府「希望在明天」宣傳短片。

青少年自殺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涉及多方面因素。童年逆境經驗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深遠影響。為了預防青少年自殺,我們需要從家庭、社區和教育系統等多方面入手,幫助青少年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和穩定的社交網絡。只有通過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重視家庭系統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我們才能有效減低青少年自殺問題,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擁有充滿希望的未來。

童年正向經驗的7大元素是幫助兒童從「三無狀態」(無能、無助、無希望)轉變為「三有」(有價值、有希望、有人幫助)的重要基礎。通過家庭的關懷、社區的支持和學校的歸屬感,我們可以幫助兒童建立積極的自我認知和情感調節能力,從而減少自殺風險。

「願你知生命實在亦是有些意外/不用徬徨迷途只須緊記/它有無窮色彩/它有無盡的愛」。正如《生命有價》的歌詞,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愛、被關心、被肯定。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孩子建立一個充滿愛與支持的成長環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健康成長,擁有充滿希望的未來。

(相關報道:扭轉童年逆境 「三有」減自殺風險 link.mingpao.com/84890.htm

文:陳沛恩(和諧之家賽馬會跨步彩虹計劃主任)、陳季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