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乳癌為本港女性的頭號癌症,一年有逾3800宗新症,部分患者需切除整個乳房。香港乳癌資料庫發表最新研究,發現接受術前化療的患者比例在近10年間上升至9%,藉此縮小乳癌腫瘤體積,免受切除全乳之苦,當中19%術前病理檢查顯示,乳房及腋下淋巴結的入侵性癌細胞完全消失。
06至10年4% 升至11至16年9%
乳癌資料庫昨發表《香港乳癌資料庫第九號報告》,顯示在2006至2015年確診乳癌的12,729名女性中,928名(7%)患者曾接受術前化療,有逾六成患者接受過術後化療。結果顯示,乳癌患者接受術前化療的平均比例由2006至2010年的4%,倍增至2011至2016年的9%。
研究又指出,接受術前化療乳癌患者的腫瘤由直徑0.3厘米至20厘米不等,中位數為4厘米。另外,在906名接受術前化療的患者中,19%的病理檢查顯示,其乳房及腋下淋巴結的入侵性癌細胞完全消失,但仍需做手術檢查。術前化療對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呈陽性的患者最為顯著,當中雌激素受體(ER)及黃體素受體(PR)呈陰性者,有五成入侵性癌細胞完全消失。
中年婦化療16周 手術切乳房20%
病發時年過40歲的姚女士,2015年3月發現兩邊乳房不平衡,同年9月,她因感冒求診,告知醫生乳頭出現下陷,其後被確診為HER2呈陽性、第二期乳癌。姚憶述,起初醫生建議她於確診10日後接受乳房切除手術,惟她覺得事出突然,遂諮詢另一醫生意見,最終決定接受術前化療。姚接受16周療程後,腫瘤直徑由3厘米縮至0.5厘米,手術僅需切除15克組織及腫瘤,佔乳房組織少於20%,失血9毫升,翌日已出院及接受術後治療。
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臨牀腫瘤專科醫生郭子熹說,術前化療起初用於部分不能施手術治療的晚期乳癌患者,現時應用於早期患者,令患者毋須切除全乳。郭又表示,術前化療對第二、三期、HER2呈陽性或三陰性的腫瘤最為有效。
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主席、外科專科醫生張淑儀說,術前化療為期16至18周,同時使用抗HER2標靶藥,病人接受手術後,須繼續餘下化療及標靶療程,術前術後療程合共一年。
乳癌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提醒,女性由40歲起應每月自我檢查乳房,每兩年做臨牀檢查及X光乳房造影。
專題系列文章
- 乳癌治療新發展:術後即穿壓力手袖減淋巴水腫 荷爾蒙治療延壽命
- 【乳癌關注月】預防乳癌 減低乳癌風險因素(衛生處方)
- 【乳癌】一成個案與遺傳基因有關 BRCA基因變異是什麼?4類人士可接受乳癌基因測試
- 乳腺增生症狀部分跟乳癌相似? 5招降風險
- 乳癌患者易有睡眠障礙?5招改善失眠助康復
- 是乳腺癌嗎?乳腺結節原因及兩種常用檢查方法 5點注意降風險
- 【乳癌】40歲以上患乳癌風險增 定期3D乳房攝影+超音波 及早偵測癌魔減少假陽性
- 【乳癌關注月】識別乳癌病徵減低患病風險 由健康生活做起(衛生處方)
- 有關乳癌復發和荷爾蒙治療的5個疑慮 了解CDK4/6抑制劑+荷爾蒙治療
- 淋巴水腫頭號成因是乳癌 早期可逆轉 胡亂推按淋巴有反效果(醫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