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與抑鬱症同時出現致惡性循環?抗阻+有氧訓練 增肌抗抑鬱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你有沒有發現,身邊的長者行動變慢,情緒又變差?原來,肌少症抑鬱症在長者身上不單是常見的病症,還有可能互相影響,形成惡性循環!近年有研究指出,肌少症(sarcopenia,俗稱肌肉流失)與抑鬱症兩者關係密切,並可能互相影響。肌少症是指隨着年齡增長,骨骼肌量和肌力逐漸下降,導致長者更易跌倒、骨折,令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與此同時,本港約有一成長者正受抑鬱症影響;抑鬱不僅降低患者生活質素,還與自殺風險、心臟病及認知退化息息相關。隨着年紀增長,身體肌肉慢慢流失,如果缺少運動、缺乏營養,加上情緒長期低落,肌少症與抑鬱症有可能會一同出現,對生活質素造成雙重打擊。最新研究甚至顯示,兩個病症之間存在雙向關係,情緒差可能令肌肉萎縮,肌肉少又會進一步影響心情。

情緒差致肌肉萎縮 肌少影響心情 形成惡性循環

多項大型研究顯示,肌少症患者中抑鬱症患病率明顯高於一般人群。一項涉及近2萬名亞洲患者資料,發現肌少症患者之中,差不多四分之一同時出現抑鬱症狀。另一篇採用亞洲肌少症工作小組(AWGS)及歐洲工作組(EWGSOP)標準的研究亦發現,近三成肌少症患者患有抑鬱症,為一般長者的1.57倍。

此外,最新研究顛覆了以往單向因果認知。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ARLS)一項超過8年、涵蓋逾1.7萬名長者的調查發現,肌少症患者罹患抑鬱症的風險提高七成,而已有抑鬱症狀者罹患肌少症的風險亦升高五成。此種雙向互動關係提示,肌肉功能退化可能透過限制社交活動及降低代謝效率誘發抑鬱;反之,抑鬱患者活動量減少與食慾不振,亦會加劇肌肉流失。

肌少症與抑鬱症同時出現致惡性循環?抗阻+有氧訓練 增肌抗抑鬱
一「動」兩得科學數據顯示,抗阻訓練(圖)和有氧運動對改善肌少症和抑鬱症有明顯幫助。(設計圖片,NewSaetiew@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愈老愈矮?或骨質疏鬆、肌少症警號 女士停經男士逾50需度高 5招防「變矮」


肌少症與抑鬱症可同時出現 促炎因子升高 維D缺乏

對於肌少症與抑鬱症會同時出現,學術界現時有以下解釋:

•慢性低度炎症

肌少症與抑鬱症患者中,促炎因子如IL‑6、TNF‑α均顯著升高,這些因子會加速肌肉蛋白分解,並抑制腦部神經新生,影響情緒調節。

•代謝與神經通路交互

骨骼肌是重要代謝器官,骨骼肌功能退化會誘發胰島素阻抗及線粒體功能障礙,影響腦部能量代謝;同時,肌肉合成途徑細胞分子(mTOR)的信號傳導,對快速抗抑鬱有關鍵作用。

‧維他命D與血清素

缺乏維他命D,是肌少症之危險因子,也與血清素(serotonin,一種調控情緒的神經傳導物)降低有關,進一步影響肌肉及心理健康。

肌少症與抑鬱症同時出現致惡性循環?抗阻+有氧訓練 增肌抗抑鬱
肌肉退化可能限制社交活動及降低代謝率,因而誘發抑鬱。(設計圖片,Edwin Tan@iStockphoto)

知多啲:抗阻+有氧訓練 增肌抗抑鬱

科學數據顯示,有幾種運動對改善肌少症及抑鬱狀况有明顯幫助。有規律地做以下幾類運動,不但可以令肌肉質量回升,更有助提升情緒。

1.抗阻訓練 重塑肌力

•多項臨牀試驗與薈萃分析顯示,抗阻訓練(如啞鈴、彈力帶、深蹲)能提升肌力與肌肉質量,同時改善抑鬱症狀。統合分析涵蓋逾20項隨機對照試驗,結果指出,接受中高強度抗阻訓練(持續8至12周,每周2至3次)後,患者握力及下肢力量顯著提升;其抑鬱評分較對照組顯著下降

•抗阻訓練會活化肌細胞中mTOR信號,增強蛋白合成;同時透過「骨骼肌——大腦軸」(muscle‑brain axis),促進大腦神經元可塑度,短期內即可見抗抑鬱效果

2.有氧運動 激活代謝

•有氧運動(如快步行、踩單車、游水)改善心肺功能及促進腦內血流,也證實能減輕抑鬱症狀、維持肌耐力。統合分析近30項研究指出,每周累積150至180分鐘中等強度(50%至70%最大心率)有氧訓練,持續12周後,抑鬱量表平均降低約4至6分,同時雙腿肌耐力亦提升約15%

•有氧運動一方面可提高腦內血清素及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改善情緒;另一方面持續運動可維持肌肉線粒體功能,減少蛋白質分解,有助對抗肌少症

肌少症與抑鬱症同時出現致惡性循環?抗阻+有氧訓練 增肌抗抑鬱
有氧運動如踩單車、快步行、游水等,可改善心肺功能及促進腦內血流,證實能減輕抑鬱症。(設計圖片,Tomwang112@iStockphoto)

相關閲讀:【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配合有「營」規律生活

肌少症不是「老咗自然有」,抑鬱亦不止是「唔開心」。兩者互有關聯,想打破惡性循環,由「郁動一下」開始。只要根據身體狀况,選擇合適強度運動,並保持規律生活與營養配合,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逆轉「肌少抑鬱」的雙重困擾。

文:邱淑瑜(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虞家穗(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