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隨着大腸鏡檢查逐漸普及,我從過往治療大腸癌的崗位,走到預防疾病前線,教育市民大眾如何防患於未然,關注預防疾病這一環;再加上發現自己已逐漸步向知命之年,不知不覺踏進各類慢性疾病的高風險族群,需要加緊注意健康,不禁思考預防醫學的重要。
經濟條件及衛生環境的改善,令死於傳染病的人數大幅下降,人均壽命也得以延長;隨之而來的卻是與人口老化及富庶生活習慣相關的慢性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等均逐漸變得普遍。但其實不少疾病,都可透過改變生活習慣及定期接受檢查等預防方法,延緩甚至減低發病風險,或可減輕發病時的嚴重及複雜程度,從而降低治療過程對患者造成的身心甚至經濟負擔。
一般人以為預防醫學是西醫的概念,其實中醫有預防醫學的概念,中醫認為﹕「上醫醫未病,中醫醫欲病,下醫醫已病」,即最好的醫治是在疾病尚未發生之時便將之消滅於無形,其後由此觀念衍生了各種養生保健之道。中醫的養生方法是因應每個人的身體特質、情志及作息習慣等,再按照四季環境變化而制定,因人而異。這與近年西醫強調的個人化治療十分相似,家庭醫生可按照個人的病歷、家族病史及生活起居等,作出相應的健康建議,減低患病風險。由此可見,中醫及西醫在預防醫學之上有不少合作空間,可互補長短,兩者結合有助更有效實踐預防疾病的計劃。
四時養生如「個人化治療」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