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膀胱癌復發率高?了解類器官體外試藥治療法和療效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膀胱癌是泌尿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癌細胞具有高度特異性,導致藥物治療效果參差;兼且復發率高,即使早期治療成功,腫瘤仍可能反覆出現,影響患者生活質素。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在類器官生物庫研發上取得突破,透過模擬腫瘤的生物特性,為膀胱癌患者提供「先試後治」的個人化治療方案。這項技術不僅有望提升治療成功率,更為未來精準醫療開闢新路向。

膀胱癌復發率高?了解類器官體外試藥治療法和療效
(Natali_Mis@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猶如體外器官模型 分析基因變異

類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對大眾來說或許較陌生,但其實不涉及艱澀的醫學理解。類器官是利用人體特定器官的幹細胞,通過3D培養技術,在體外培育的立體細胞結構,猶如一個體外迷你器官模型;可模擬部分結構組成和功能,協助醫生了解疾病機制、分析腫瘤中多種基因變異及進展,並通過類器官在體外測試及篩選藥物,準確預測患者對藥物反應,避免無效治療和副作用,減輕患者負擔。
中大醫學院創建的亞洲首個針對膀胱癌的類器官生物庫,便是根據香港公營醫院系統內56名膀胱癌患者的腫瘤樣本,構建出36個膀胱癌類器官模型,精確反映本地的疾病特徵,實現「從香港數據到香港療法」。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外務)、何善衡泌尿中心外科學系副教授張源津解釋,肺癌或乳癌,都可以透過一個癌細胞基因變異的類型,選擇精準的藥物治療,效果亦十分理想。然而,膀胱癌是基因特異性最高的腫瘤之一;就算超過90%患者是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也好,若純以一個基因變異,決定哪一種藥物治療,效果並不理想。再者,膀胱癌1年復發率平均為35%、5年復發率逾50%,且死亡率偏高;如何制訂精準用藥方案,其中培養膀胱癌類器官,再直接用藥測試便成為更佳的可行方法。

膀胱癌復發率高?了解類器官體外試藥治療法和療效
在體外培育的類器官模型,來自膀胱癌患者的腫瘤樣本,可模擬器官部分結構組織和功能,協助醫生了解疾病機制,分析腫瘤基因變異,並用作藥物篩選。(受訪者提供)
膀胱癌復發率高?了解類器官體外試藥治療法和療效
張源津(受訪者提供)

度身用藥 提高療效減副作用

今次中大研究團隊利用類器官篩選藥物,模擬患者對化療、免疫治療和標靶藥物等反應,從而制訂出個人化治療方案。張源津表示,透過小量活檢樣本,就可以在約1至2周內,培養出膀胱癌類器官,再約花1周做藥物敏感度測試。由於毋須在人體內測試藥物,而且可同一時間檢測不同藥物的反應,所以能夠篩選最精準的藥物。在先試後治下,為患者度身訂製合適藥物,大大提高安全、效率和治療成效。

探索連結基因數據 避抗藥性

研究團隊還正探索將類器官生物庫與基因組測序技術結合,可以跨越亞洲人種,更進一步解析膀胱癌DNA突變圖譜。通過整合患者基因數據與類器官的藥物反應數據,醫生可更精準地預測腫瘤行為和治療效果。特別在癌症治療上經常出現抗藥性,即癌腫瘤一開始對藥物產生反應,但用藥治療一段時間後,癌細胞會增強對藥物的抵抗力,導致藥物失效,病情惡化。張源津表示,若未來類器官藥物測試連結基因分析數據,可透過在類器官上持續增加藥物劑量,直至出現抗藥性情况。屆時便可以確定癌細胞與基因的抗藥性機制,在用藥治療患者時,避免引致抗藥性的情况。不僅提升治療成功率,更為未來結合DNA驅動的個人化療法奠定基礎。

知多啲:無痛血尿 早期膀胱癌警號

膀胱是承載尿液的肌肉性囊袋,上端連接輸尿管,下端連接男性的前列腺或女性的尿道。當尿液儲滿時,神經系統會發出尿意,提醒我們排尿。若想初步知道自己是否患上膀胱癌,最直接方法是留意有沒有血尿,即小便帶血,有別於一般尿道炎或結石而成的血尿,膀胱癌的典型病徵是無痛血尿。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源津表示,由於血尿是較易觀察的症狀,故近七成半患者能及早察覺,診斷時屬於早期膀胱癌。


相關閲讀:膀胱癌徵兆:尿頻、尿急甚或尿血 晚期患者化療失效可用標靶藥


常見成因:吸煙 接觸化學物

膀胱癌是源於膀胱內膜細胞異常增生的惡性腫瘤,男女患者比例約3:1。常見成因包括長期吸煙、接觸化學物質(如染料、橡膠或工業溶劑),甚至髮型師長期接觸染髮劑等。張源津解釋,人體腎臟排出毒素後,需要經過尿液將毒素排出體外,一旦尿液含致癌物質,膀胱黏膜長期接觸致癌物,導致癌變。

膀胱癌通常從膀胱內膜開始生長,早期呈現如小蘑菇般的乳頭狀突起,稱為非肌肉侵襲性膀胱癌,僅影響內膜或淺層組織;若未及時治療,癌細胞可能侵入膀胱肌肉層,成為肌肉侵襲性膀胱癌,甚至擴散至淋巴結、肺部或肝臟,形成轉移性膀胱癌。

膀胱癌復發率高?了解類器官體外試藥治療法和療效
膀胱癌常見成因包括長期吸煙、接觸化學物質(如染料、橡膠或工業溶劑),甚至髮型師長期接觸染髮劑等。(Dusan Stankovic@iStockphoto)

相關閲讀:【零期乳癌的7個問題】比第一期更早期 乳房變異無聲無息 定期檢查成揪出癌細胞關鍵


癌細胞侵蝕肌肉層 需切全膀胱

膀胱癌治療方案需視乎病情。張源津表示,早期非肌肉侵襲性膀胱癌,因為癌細胞局限於膀胱內膜,可經尿道用膀胱鏡切除腫瘤,並以微電流灼燒傷口以防出血;此方法創傷小,可同時處理多個腫瘤。若癌細胞已侵蝕膀胱內壁的肌肉層,就需把整個膀胱切除,並接受膀胱重建手術,以保持儲尿功能。若膀胱癌已經擴散,手術便不太適用。
為減少復發率,術後需接受膀胱灌注療法,將化療藥物或卡介苗灌注入膀胱以殺死殘存癌細胞。卡介苗可誘發免疫反應,抑制腫瘤生長,但免疫力較差的病人不適用,因可能引發結核病。

膀胱癌患者不但面對高復發率的困擾,部分人還要適應全膀胱切除手術後護理。張源津表示,接受整個膀胱切除手術的病人,術後需要利用造口或人造膀胱儲存和排走尿液。前者會截取部分小腸的末端迴腸,連接輸尿管,於右下腹做出小腸造口置於體外,讓尿液經造口排出。常見患者因擔心影響工作和社交,對造口頗為抗拒。

至於人造膀胱手術更複雜,需要截取約50厘米小腸,製作出人造膀胱後置於膀胱原處,再連接兩側輸尿管。張源津指出,由於小腸本身的功能是吸收養分,沒有自行收縮和傳達尿意的能力,患者需要學習谷肚排尿,甚或有可能面對尿排不清導致尿頻的問題。

文:黃碧文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khmamingpao-com
[健康]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