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
92歲病人 日服12種藥
另一名92歲病人,求診時胃口甚差,每餐只吃得下兩口粥,人自然逐漸消瘦和虛弱,要坐輪椅到診症室,而且常有肚痛不適,擔心自己患有重病。黎嘉慧檢查病人藥單,發現每日要服用12種藥物,建議他停服鈣片和通便藥水,兩星期後覆診,他的胃口完全回復正常,「每餐食到大半碗飯」,並且可以自己行入診症室。
味覺退化兼牙痛 食而無味
黎嘉慧指出,長者食慾不振很常見,自然老化過程中,味覺、嗅覺、咀嚼和吞嚥能力減弱,唾液、胃酸、膽汁和消化酵素分泌減少,導致消化力減弱,加上平日活動少,腸道蠕動減慢,都會令長者「食得無後生嗰陣咁多」。不過,除了老化過程,生理、心理和社交問題都可能有影響:
‧疾病:甲狀腺疾病、糖尿病、癌症、感染(肺炎、尿道炎、肺癆)、腎衰竭、肝病和晚期認知障礙症
‧情緒:抑鬱症
‧生活問題:退休、孤獨、喪偶及金錢
另一個常見影響胃口的元兇,是服用大量藥物——多重用藥(Polypharmacy),黎嘉慧指出,多重用藥指同時服用5種或以上藥物。「不少長者都有慢性病,每日食十粒八粒藥很普遍,真的吃藥也吃飽。」
「部分止痛藥、抗生素、補腦藥、血壓藥和心臟藥,會影響胃口或有惡心的副作用;鈣片可令腸道蠕動減慢或致腹痛,通便藥物會令胃氣、腸氣增多,引起腹脹。」黎嘉慧指出,長者長期每日服用多過5種藥,可增加食慾不振的機率。因此,檢查病人的用藥紀錄,是診治長者食慾不振非常重要的一環;治療方案往往不是「開藥」,而是「減藥」。
了解真正食量 評估改變
「長者或家人求診時,通常說『唔想食』、『食得少』、『無胃口』,首先要了解什麼意思,問清楚每餐食量,每日進食次數及食物種類等,因為隨身體機能改變,飲食習慣會與以往有分別,例如每餐食得少了,但就少食多餐,加起來其實吃得不少。」她說,長者間中一餐吃少了未必是大問題,但若出現一些警號,便要盡快求醫跟進,包括新近出現的食慾下降、體重減輕、肚痛、嘔吐、發燒、咳嗽、失眠及情緒低落等。醫生會評估他們的用藥紀錄及身體狀况,例如牙齒及健康狀况,有需要會安排驗血、照X光、超聲波,接受老人抑鬱及認知能力評估,找出影響食慾的原因,對症下藥改善問題。
文:張意宇
圖:蘇智鑫、資料圖片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09/HET20170907_01.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09/HET20170907_02.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09/HET20170907_03.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09/HET20170907_04.mp4;https://video3.mingpao.com/201709/HET20170907_05.mp4;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12b97ac09bb63d63dba2e79fed3140e6-1.jpg抽絲剝繭——老人家無胃口,原因很多,可能是牙痛、消化力減弱、炎症,甚至是抑鬱、寂寞等,無胃口加上消瘦,最擔心是癌症。(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圖:Toa55@iStockphoto);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12b98e93d5673c68f3490f91aebb5d7a.jpg多重用藥——不少長者長期服用大量藥物,部分藥物副作用會增加胃氣、減慢腸道蠕動,影響食慾。(圖:sacco_n@iStockphoto);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0.jpg(圖:蘇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