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齡產婦 妊娠毒血、胎盤前傾、早產風險增 40歲以上IVF成功率低於10%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藝人黃澤鋒與太太陳麗麗近日宣布懷第二胎,預產期為今年9月。現年58歲的陳麗麗,去年花約20萬港元赴台接受人工受孕,兩次後成功受孕,成為「超高齡孕婦」。現代女性普遍遲婚、遲生育。一般而言,35歲或以上生產的女士即屬高齡產婦,卵巢功能逐漸衰退,卵子數量與質素下降,自然受孕機率逐年下降。生殖科技輔助的確幫助了不少不育、遲育夫婦,但過程中面臨各種風險和挑戰,需仔細考量。[編按:有學者表示,目前較普遍的生殖科技輔助,包括體外受精(IVF)及子宮內授精(IUI)。以IVF為例,女性年齡愈大,成功率愈低,35歲以下成功率可達40%至50%,40歲以上低於10%……]

超高齡產婦 妊娠毒血、胎盤前傾、早產風險增 40歲以上IVF成功率低於10%
產婦年齡愈大,懷孕和分娩過程面臨的風險亦相應增加。(fizkes@iStockphoto)

超高齡產婦個案分享:58歲陳麗麗 赴台體外受精懷第2胎

黃澤鋒與陳麗麗婚後9年誕下一女,當時陳麗麗已屆52歲。她說剖腹產後經歷長時間復元,之後又碰上疫情,本來未有心思再追第二胎。不過,當女兒妃妃上學後見到同學有兄弟姊妹,便渴望做姊姊,加上兩夫婦亦希望將來妃妃有弟妹相伴,因而開始嘗試拼第二胎。

陳麗麗產後經期不穩定,所以沒有特別「設防」,結果在2023年自然懷孕。可惜,胎兒在12周左右流產。待身體復元得七七八八,醫生問她想不想繼續嘗試,由於醫生與台灣的生殖中心有合作,而當地有不少高齡孕婦成功例子,建議他們赴台接受體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她與丈夫、女兒討論後,調節好心態,確保財政上負擔得到,全家達成共識,決定再試一次。早在懷上妃妃前,她曾諮詢本地私家醫院有關輔助生育的資料,「醫生第一句已說,不會接受我的個案,成功機會是零,在數據上我的年齡層不會有機會,叫我不要白費心機」。 陳麗麗誕下第一胎時非常驚險,本身有高血壓的她患上妊娠毒血症,有中風之危,慶幸母女最後平安無事。今次接受體外受精前,台灣醫生替她詳細檢查,「他說我的子宮很漂亮,是胚胎着牀的好地方」,再透過驗血,「按數據針對地提升體質,如血液缺少什麼就透過藥物調理」;還需服用荷爾蒙、打排卵針等。她同時看中醫調理身體、注重飲食和運動。整個療程花費約20萬港元,往來台灣4、5次,除了接受相關醫療程序,因兩夫婦並非台灣人,還需向當地政府提交文件證明兩人的夫婦關係。

她嘗試第2次體外受精後終於成功,現已懷胎5個月,妹妹預計9月初出生。她指今胎產檢做得頻密一點,亦一直服用血壓藥來保持血壓穩定,以及服安胎中藥。作為拳擊教練,目前她仍有教兒童拳擊班,但有助教幫忙,避免太操勞。

親子時間重質不重量

陳麗麗懷孕消息引來不少迴響,但夫婦倆並不在乎外界說法。「6年前、6年後,他們都說同樣的話。無論怎樣,我的女兒也都長大了,不是嗎?」會否擔心一對女兒長大後,夫婦已屆高齡,親子相處時間不長,甚至可能要揹起照顧父母責任?她說親子時間重質不重量,而且兩夫婦一向着重健康,不擔心女兒將來會有照顧壓力,「生小朋友不是要她們照顧我,我都可以照顧自己,我們只想有一個家庭,有小朋友會開心一點」。

醫生意見:接受生殖科技不止考量年齡

香港生育年齡不斷推遲,根據政府統計處數據,在2013年至2023年間,香港女性首次生育年齡中位數由31.3歲上升至32.9歲。香港大學婦產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張嘉宏指,一般將35歲或以上孕婦定義為高齡產婦,更有地方將45歲或以上孕婦定義為超高齡產婦。港大婦產科學系臨牀副教授高嘉意表示,紀錄中全世界最高齡產婦是一名73歲印度婦人,使用捐贈卵子誕下一對雙胞胎。

40歲以上IVF 成功率低於10%

高嘉意表示,女性隨年齡增長,卵子數量與質素會逐漸下降,35歲後卵巢功能明顯衰退,自然受孕成功率亦會下降。面對高齡生育的挑戰,不少夫婦會尋求生殖科技輔助。目前較普遍的包括體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及子宮內授精(Intrauterine insemination,IUI)。

IVF又稱試管嬰兒,女性施打排卵針刺激卵巢,使多個卵子在同一周期內成長,然後取出;同時要收集男士精液,洗出健康精子,將卵子和精子在實驗室結合,培育成胚胎,再植回子宮內。此方法比較適合輸卵管堵塞、精子活躍度不足的夫婦,「但女性年齡愈大,成功率愈低,35歲以下成功率可達40%至50%,36至40歲約30%,而40歲以上低於10%」。IUI則是將預先收集的健康精子直接注入子宮,以增加受孕機會。它相比IVF侵入性較低,但成功率也較低,只有約10%,如夫妻性生活困難、精子活躍度稍遜,但輸卵管通暢的可嘗試。

香港公立醫院對IVF通常限制40歲以下,而私家醫院部分接受至45歲。高嘉意強調,「年齡只是其中一個考量因素」,還需要綜合考慮夫婦的身體狀况、不孕原因、經濟能力等,選擇最合適且最低侵入性的方案。對於35歲以上女性,IVF通常是首選,因為成功率較高。面對經期不規律的女性,可能先嘗試排卵藥物或針劑改善排卵問題,避免過度侵入性治療。

低劑量亞士匹靈 預防妊娠毒血症

陳麗麗52歲懷第一胎時曾患上妊娠毒血症,屬嚴重的妊娠併發症。張嘉宏指,產婦年齡愈大,懷孕和分娩過程面臨的風險亦相應愈高,「有文獻比對45歲以上及以下的產婦,發現45歲以上產婦更容易有妊娠毒血症、胎盤前傾、過早胎盤剝離、產後出血、早產等問題」。而胎兒染色體異常風險亦較高,最常見是唐氏綜合徵,雖可在早期篩查,但無法完全避免。

他亦解釋,如高齡產婦本身已有高血壓,孕期可能加劇其影響。即使控制得宜,仍不能完全避免患上妊娠毒血症的風險,但可通過早期篩查評估風險及服用低劑量亞士匹靈來預防。然而胎盤前傾、產後出血等問題,則較難干預及預防。

至於早產,張嘉宏指,通過量度子宮頸長度與使用黃體酮可降低風險。高嘉意補充,常見於早期懷孕所打的「安胎針」,一般為黃體酮,有注射、口服、陰道塞劑之分。「黃體酮是孕期重要荷爾蒙,(補充黃體酮)主要針對早期出血、有流產史的孕婦,能幫助維持子宮內膜穩定,減少子宮收縮,降低早產風險。」通常產婦對黃體酮的耐受性良好,但有少數人可能出現水腫、乳房脹痛等輕微副作用。

張嘉宏強調,以上風險並非高齡產婦獨有,所有孕婦都可能面對,一般產前檢查已能照顧到各個年齡層孕婦。除了生理風險,反覆嘗試體外受精的壓力、懷孕期間的焦慮,以及產後恢復較慢,皆為高齡產婦的隱形挑戰。高嘉意提醒,多次IVF失敗可能會對心理造成衝擊,需適時尋求輔導支持。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遺傳病?高齡生育?慣性流產? 基因檢測有助篩選異常染色體 減遺傳病風險 增受孕機率


知多啲:補充荷爾蒙 無法逆轉卵子枯竭

女性平均更年期年齡約51歲,範圍介乎於45至55歲。港大婦產科學系臨牀副教授高嘉意解釋,女性出生時卵子數量已經固定,這意味着接近更年期的女性,卵巢內卵子儲備已大幅下降。此時即使月經周期正常,卵子質與量也可能無法支持自然受孕。所以,女士若計劃延後生育,建議35歲前評估卵巢儲備,必要時考慮凍卵。在香港,卵子最長可儲存10年,若在特殊情况下,如癌症患者,則可儲存至55歲。


相關閲讀:認識IVF及其他輔助生育技術


35歲前凍卵保「生」機

值得一提,部分人誤以為補充荷爾蒙恢復月經,便可恢復生育能力。高嘉意澄清,補充荷爾蒙僅用於緩解嚴重的更年期症狀,如潮熱、失眠等,無法逆轉卵子儲備枯竭的現實。 文:陳真紀、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分享此內容: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