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寫了不少中西醫病症的診斷和治療,相信大家都感覺到中西醫雙方多了解溝通,對市民會有幫助。
西醫與中醫是兩個不同的醫療體系,要雙方真正而深入了解對方的確存在困難。有見及此,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常為中西醫協作努力。
2013年,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做了很多教育工作,包括大型的研討會及講座。當時我是會長,與眾人討論:「我們既做了這些活動推廣,但總不見中醫西醫有實際協作行動,這鴻溝該怎樣填補呢?」當時各人都很同意要在這方面努力,但苦思良久,前行實在不易。
經過多方討論,終於在2015年成功向創新科技署申請基金推行「中西醫醫學平台」IJOP計劃,目的是構建一個助長中西醫協作治療的環境,更藉此平台推廣雙方交流溝通,促進中西醫協作治療的發展,使業界及廣大市民受惠。記得當時創新科技署審核時,獨具慧眼,看到了其他人尚未看到的願景。兩年項目中,做了很多有意義工作,促使申請第二期資助IJOP再次成功。
分享知識 加深互相理解
承前啟後,2019年IJOP計劃中,包括了一個網絡平台,讓醫療業界使用,亦有部分內容給公眾瀏覽。
醫療業界方面,先以幾個專科疾病,集合各方文獻及專家經驗,創造醫療策略框架,以各病的專家組之珍貴知識、觀點和智慧,建立管理庫來幫助中醫和西醫協作。讓雙方在平台裏試行合作,包括在網絡和人際間交接聯通,希望達成一個協作渠道及系統。
平台亦會利用互動節目,促進中醫和西醫分享知識和經驗,以創新觀點,讓他們發揮所長。平台會通過多種方式,包括視頻、博客、網絡講座和社交媒體,播報專業人士和學術權威的訪問和闡述,務求加深互相理解認識。
這項目正密鑼緊鼓進行中,我十分興奮,多謝幾位好同事的經驗帶來不少啟發,多方面有新的發展,再加添了新項目,例如虛擬中西醫合作診症、中醫術語中英搜尋,為項目平添了朝氣。網絡平台即將面世(網址:www.ijopmed.org),還需要各界共獻新思維,分享心得和意見,使大家能互相激發,提高醫療知識,並為香港建立一個獨有的中西醫協作模式,公眾將能直接享受協作成果。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