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寫了不少中西醫病症的診斷和治療,相信大家都感覺到中西醫雙方多了解溝通,對市民會有幫助。
西醫與中醫是兩個不同的醫療體系,要雙方真正而深入了解對方的確存在困難。有見及此,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常為中西醫協作努力。
2013年,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做了很多教育工作,包括大型的研討會及講座。當時我是會長,與眾人討論:「我們既做了這些活動推廣,但總不見中醫西醫有實際協作行動,這鴻溝該怎樣填補呢?」當時各人都很同意要在這方面努力,但苦思良久,前行實在不易。
經過多方討論,終於在2015年成功向創新科技署申請基金推行「中西醫醫學平台」IJOP計劃,目的是構建一個助長中西醫協作治療的環境,更藉此平台推廣雙方交流溝通,促進中西醫協作治療的發展,使業界及廣大市民受惠。記得當時創新科技署審核時,獨具慧眼,看到了其他人尚未看到的願景。兩年項目中,做了很多有意義工作,促使申請第二期資助IJOP再次成功。
分享知識 加深互相理解
承前啟後,2019年IJOP計劃中,包括了一個網絡平台,讓醫療業界使用,亦有部分內容給公眾瀏覽。
醫療業界方面,先以幾個專科疾病,集合各方文獻及專家經驗,創造醫療策略框架,以各病的專家組之珍貴知識、觀點和智慧,建立管理庫來幫助中醫和西醫協作。讓雙方在平台裏試行合作,包括在網絡和人際間交接聯通,希望達成一個協作渠道及系統。
平台亦會利用互動節目,促進中醫和西醫分享知識和經驗,以創新觀點,讓他們發揮所長。平台會通過多種方式,包括視頻、博客、網絡講座和社交媒體,播報專業人士和學術權威的訪問和闡述,務求加深互相理解認識。
這項目正密鑼緊鼓進行中,我十分興奮,多謝幾位好同事的經驗帶來不少啟發,多方面有新的發展,再加添了新項目,例如虛擬中西醫合作診症、中醫術語中英搜尋,為項目平添了朝氣。網絡平台即將面世(網址:www.ijopmed.org),還需要各界共獻新思維,分享心得和意見,使大家能互相激發,提高醫療知識,並為香港建立一個獨有的中西醫協作模式,公眾將能直接享受協作成果。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專題系列文章
- 【精神健康】港學童睡眠時間不足 睡眠失調影響情緒及學業 中大研AI改善
- 【精神健康】專家:男士多怕尷尬 家事、壓力不願求助 籲勇敢踏出第一步
- 應對過敏症學童病發 家校合作過敏反應應對方案 處理緊急狀况
- 【開學在即】陪伴孩子閒談減焦慮 提升學習適應力
- 日本腦炎感染至發病4至14日 港6年來首宗 患者發燒頭痛及嘔吐
- 調查:逾四成濕疹患者稱過往治療無效 港大推無副作用保濕霜 減誘發免疫反應
- 測試2款學生鞋致癌物「六價鉻」超標 消委:腳沾濕有敏感紅疹應停穿
- 衛署: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傳播模式及控制方法相同 三級應變機制亦適用
- 基孔肯雅熱病毒病徵可持續7至10天 無特效藥 嚴重或用類固醇(醫言有理)
- 【傳染病】結核病大揭秘:潛伏期或至數十年 預防結核病你要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