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多年,我喜歡觀察病人病情與天氣轉變的關係,因為我的病人不少是每兩三星期來診,可以抓緊病情小節幫助加快好轉,這樣也使我更易感受到天氣與病情轉變的關係。
今年3、4月,有病人問為什麼容易流汗;到了7、8月仍有病人這樣問,有人甚至進了冷氣商場仍然出汗。我解釋是因為輻射直接進入了商場,所以冷氣不着力,加上身體已吸進了很多熱能,於是環境溫度低仍然出汗,晚上睡覺也會這樣。
另一個觀察,可能很多人都記得,就是5月初突然颳起猛烈風雨。我本準備接送女兒,天文台預測是晴天,下午卻突然颳起不止黑雨般簡單的大風大雨,連傘都吹反了。維持了1、2小時天又轉晴。數星期後再發生一次,這情况多年未見過。
香港亂局令皮膚病復發?
6月12日後香港世情變惡,至今仍影響香港人的生活和心情。當時我常常叫病人早睡就寢,少看資訊以防影響病情及情緒。有一個病人的表現使我詫異,她有一個很難醫的皮膚病,魚鱗皮病變加上濕疹,令到全身皮膚變黑變厚,已治療了多年。4年前開始好轉,近兩年她說身上見到正常皮膚,特別是腿部,手部也逐步見到正常皮膚,唯獨關節轉彎位置仍是皮厚不好看。但是一個月前,她的手腳皮膚突然又變差,除了變厚之外,還像衣服被捲着一樣,確實很少見。那時我對她說大概初秋天氣變化,加上她看資訊太多,影響情緒及病情。
由最熱中秋轉涼 多人中招
及至中秋,氣溫還是33℃,是天文台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中秋,打破1969年的32.8℃紀錄。數天後晚間轉涼,變得乾燥,濕度低至30%左右。接着一星期,有幾個病人的皮膚出現類似捲着、拉扯表現,這種情况很少見。於是我明白之前那個女病人,是被這種秋收肅殺天氣所影響,及至中秋後天氣明顯由熱轉涼和乾時,更多人受影響。
天氣影響身體,甚至情緒行為,西醫雖有文獻提及,但一般不太關注。這種物理環境對身體的影響,是中醫的強項。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專題系列文章
- 【精神健康】港學童睡眠時間不足 睡眠失調影響情緒及學業 中大研AI改善
- 【精神健康】專家:男士多怕尷尬 家事、壓力不願求助 籲勇敢踏出第一步
- 應對過敏症學童病發 家校合作過敏反應應對方案 處理緊急狀况
- 【開學在即】陪伴孩子閒談減焦慮 提升學習適應力
- 日本腦炎感染至發病4至14日 港6年來首宗 患者發燒頭痛及嘔吐
- 調查:逾四成濕疹患者稱過往治療無效 港大推無副作用保濕霜 減誘發免疫反應
- 測試2款學生鞋致癌物「六價鉻」超標 消委:腳沾濕有敏感紅疹應停穿
- 衛署:基孔肯雅熱與登革熱傳播模式及控制方法相同 三級應變機制亦適用
- 基孔肯雅熱病毒病徵可持續7至10天 無特效藥 嚴重或用類固醇(醫言有理)
- 【傳染病】結核病大揭秘:潛伏期或至數十年 預防結核病你要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