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陳教授,驗身報告竟然指出我有脂肪肝,我素來身體沒有什麼大問題,有醫生建議我接受一大堆化驗,還警告我手尾很長,容易變肝硬化甚至肝癌,真的這麼嚴重嗎?」王先生今年50歲,跟很多同年紀人士一樣有「三高」及「中年發福」的問題,亦沒有恆常運動的習慣。王先生拿出好幾種朋友介紹的「保肝」維他命丸及清除肝毒素的產品,問:「陳教授,這些補健品有效嗎?有沒有特效藥?」他的驗身報告顯示肝酵素有少許上升,血壓、血糖及膽固醇控制正常,BMI比正常超標,超聲波卻發現輕度至中度的脂肪肝。
脂肪肝3個病理:發炎、脂肪積聚、纖維化
超聲波、抽血 驗脂肪肝不準
「超聲波及抽血檢查肝功能並不能準確診斷脂肪肝,不少脂肪肝患者的驗血報告都是正常或輕微上升,而超聲波的主觀性很強,所以誤差也很大,我們不會靠這些檢查去斷定患者的脂肪肝嚴重程度。」我嘗試向王先生解釋他的報告。「簡單來說,脂肪肝的病理有3個相關部分:發炎、脂肪積聚及纖維化。所以上述檢查不能夠準確評估脂肪肝的嚴重程度,從而計劃往後的治療方向。」
相關文章:逆轉脂肪肝有法(養和醫度百科)
無創肝纖維化掃描初步評估
「以往我們依靠肝組織穿刺化驗,現今我們可以利用無創肝纖維化掃描(fibroscan)檢測懷疑患上脂肪肝的人士。王先生,我建議你考慮這種比超聲波更準確的檢查作為初步風險評估。」
腸道微生態失衡增脂肪肝風險
近年研究估算,脂肪肝將成為西方國家肝硬化甚至肝癌的最重要原因,而亞洲亦面對這個愈來愈嚴峻的問題。由於肝臟接收從腸道送來的血液,如果血液中導致發炎物質含量高的話,便增加脂肪肝的風險。而腸道微生態失衡便是導致流向肝臟的血液裏發炎物質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不少研究指出高脂肪食物及添加劑令腸道微生態失衡,破壞腸道的保護防線,增加引起發炎的代謝物流到肝臟。此外,惡菌亦減少了短鏈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及次級膽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加劇了脂肪肝惡化。
預防勝於治療,針對腸道微生態失衡是減低患上脂肪肝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關文章:早期肝癌常見7個徵狀 肝病患者口臭「肝臭」或肝臟響警號
文:陳家亮(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吾生有杏)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脂肪肝一定會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嗎?
並非所有脂肪肝患者都會惡化成肝硬化或肝癌,但若沒有及早控制,確實存在風險。脂肪肝涉及三個病理過程:脂肪積聚、發炎及纖維化。若發炎及纖維化持續惡化,長遠可能演變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定期檢查及改善生活習慣(如控制體重、均衡飲食、運動)是關鍵。
超聲波驗出脂肪肝是否可靠?還有什麼更準確的方法?
超聲波和抽血檢查只能初步反映肝臟狀況,但準確度有限,尤其是輕度脂肪肝,容易出現誤差。現時醫學上較推薦 無創肝纖維化掃描(Fibroscan),能更準確評估脂肪肝嚴重程度及纖維化風險,有助制定治療或跟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