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任職機艙服務員的張小姐,6年前開始右手食指頭一直隱隱作痛,痛楚漸漸蔓延至手臂,尤其在冰冷的機艙內,更感痛楚刺骨,對工作影響很大。同事見她手指全無異樣,更誤會她是裝病偷懶。張小姐四處求醫,也找不出原因,醫生初時擔心她因工作壓力導致精神緊張,只給她開病假休息。幾經檢查後,才發現原來張小姐的食指甲牀下,長了一個3毫米球狀血管球瘤。

體積小過5mm 中青年女性較多
血管球瘤又稱「血管神經性肌瘤」,由血管球細胞構成。血管球是我們皮膚下一個正常組織結構,少於1毫米,藏於真皮下,尤其在指甲牀下數量較多;它由小血管組成,被密集的神經纖維覆蓋,負責調節體溫和控制局部血壓。
血管球瘤是因為血管球組織增生,形成小瘤塊,體積微小,很少超過5毫米,多出現在中青年人,女性患者又比男性多。約七成血管球瘤生長在手指甲牀下,有時也會生長在肌肉甚至內臟。病因可能與基因、家族史或局部創傷有關。如果發生在指甲下,仔細觀察也許會發現有淡紅或紫藍色的小塊。
血管球瘤病徵較典型,約80%患者有自發性、間竭性、放射性劇痛,疼痛可由手指傳到肩膀。臨牀上幾乎所有患者受到輕微觸碰即誘發疼痛,65%患者對寒冷十分敏感,約30%人的指甲會變形,半數人的手指骨頭會被侵蝕,亦有少數人有交感神經錯亂徵狀,如手出汗、手震等。血球管瘤屬良性,惡性病變非常罕見。
手指「怕凍」 碰一碰就痛
以下3個臨牀測試,可判斷是否患上血管球瘤:
1. 用筆嘴按壓痛楚位置,會找到一個一觸即發的細小痛楚位置
2. 將指頭的血液推向手掌方向,再用小繩子箍住手指底部,之前筆嘴觸碰到感疼痛的位置,痛楚會減弱
3. 手指浸冰水即引起劇痛
除了臨牀測試,多普勒超聲波(Doppler ultrasound)或磁力共振等影像檢查,亦可協助找出2毫米或以上的血管球瘤。
切除最有效 無礙指甲美觀
徹底切除血管球瘤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手術在局部麻醉下施行,醫生把指甲揭開,切開甲牀後便可清晰看到血管球瘤,在顯微鏡下可確保完全切除腫瘤及準確縫合甲牀。張小姐在手術後終於擺脫纏擾6年的刺痛,指甲也長得如昔日美觀,重拾歡顏。
文:黃詠儀(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骨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神經內分泌瘤】新治療方案:放射性核種治療 港大:切斷癌細胞DNA 臨牀試驗延存活期
- 男士最痛下尿路症狀:前列腺肥大與癌症 拆解5關鍵別讓小便小事變大病
- 神經內分泌腫瘤是什麼?新療法知多啲
- 最新癌症統計:新症按年增7% 過去10年胰臟癌死亡個案增逾57% 乳腺癌增39%
- 【前列腺癌】全球首項研究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 晚期患者有選擇 養和:3年100%存活 零嚴重副作用
- 【抗癌】李宗偉電療33次戰勝鼻咽癌 運動對癌症治療發揮關鍵效用
- 【女性癌症】乳癌、子宮頸癌 癌症篩查及早發現癌前病變 提升治癒率
- 乳癌關注月 提高警覺預防乳癌 早識別、早介入 提升治癒率
- 晚期胃癌難治療?拆解新研發免疫藥物成效
- 舌癌早期病徵隱晦 無故拒絕進食或痱滋久久未癒 須及早檢查口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