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率會隨年齡增長而上升的認知障礙症(即「失智症」),大約每10名70歲或以上長者便有一人患病,當中以佔六至七成的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個案最為常見。有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引述醫學研究指,引致阿茲海默症的主因是大腦內早有類澱粉蛋白 (Amyloid) 及濤蛋白 (Tau protein) 的異常積聚,破壞認知功能。以往主要以臨床表現和症狀作評估,但近年可利用正電子掃描(PET Scan)透視大腦變化,不但能夠查找上述兩種蛋白異常的生物標記,有助準確診斷阿茲海默症,更為病人提供治療指引,把握在早期、病情較輕階段的治療黃金機會,延緩認知功能逐步退化所造成的嚴重影響。
阿茲海默症主因:大腦內「類澱粉蛋白」異常積聚 破壞認知功能
阿茲海默症的出現源於腦細胞受到破壞,繼而損害認知功能。很多人以為只是影響患者的記憶力,然而病情卻非「無記性」般簡單。
養和醫院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胡君傑醫生表示,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早期症狀是短期記憶力下降,例如反覆問相同的問題和忘記約會。而病情發展至中後期,患者會有判斷及思考障礙,例如由平日醒目精明變為「懵懵地」;部分患者甚至會影響語言能力和有性格及行為的改變。這些都會為患者、家人及照顧者帶來深遠影響和沉重負擔。
胡醫生表示,根據臨床和病理醫學研究,引致阿茲海默症的主因是類澱粉蛋白及濤蛋白在大腦內異常積聚,產生斑塊而導致神經元退化及腦萎縮,令認知功能受到影響。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