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肚皮畫龜 拮走痛症 腹針醫頸痛 治癒率達八成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早前中文大學與博愛醫院合作研究,利用「腹針」治療頸痛,療效明顯。腹針是以肚臍為核心,將附近穴位連成一個龜形圖案,稱為神龜圖,治療頸、肩、手、腳痛症。

由於腹針毋須觸及傷痛位置,適合怕痛病人。都市人都是低頭族,人人受頸肩痛困擾,腹針如何緩解痛楚?除了頸痛,腹針可否治療其他疾病?

很多城市人也有頸痛,記者亦不例外,右肩頸疼痛近3個月,肌肉繃緊,今次親身測試腹針效果。經註冊中醫石敏棋診斷後,目標是以腹針紓緩右邊肩頸疼痛。在上腹刺入第一針時,明顯感到痠痛。石敏棋解釋,記者偏瘦,腹部脂肪少,所以入針感覺較強烈;之後落針於脂肪較多的下腹,痠痛感明顯較輕,接近無痛。

記者實測:痛楚感覺比針灸輕

記者覺得,腹針痛楚感明顯較傳統針灸輕。留針約20分鐘,其間中醫要求記者轉動頸部,感到肌肉明顯鬆弛了,痛楚亦感大減。石敏棋補充,並非所有病人接受完腹針都即時見效,長者或體弱的病人,可能要較長時間才感到效果。

腹針的痛感較傳統針灸輕,石敏棋解釋,是由於腹部落針的穴位附近沒有大的神經線和血管分佈,對痛楚的反應比較遲鈍。此外,傳統針灸是用針刺激穴位,產生出痠、麻、脹及痛的感覺,從而達到治療效果;但腹針原理與傳統針灸不同,同樣有治療作用,但不存在這些痠、麻、脹及痛的感覺,大大降低痛感。腹針另一好處是治療位置遠離患處,針完後不會影響患處活動。記者接受腹針後,肩頸沒有腫脹痠痛的感覺,亦可如常活動;不過,腹部整天出現痠脹感覺,至翌日才消失。石建議腹針後2小時內腹部不宜濕水。

腹針對肩頸痛有幫助,可以為病人提供另一治療選擇。石敏棋解釋,有些病人本身怕痛,抗拒在患處針灸,腹針不用在患處落針,可減輕患者的緊張及抗拒感,對病人來說會較易接受。「有名37歲男士,抱小孩後突然感到腰部明顯疼痛,出現閃腰(急性腰肌扭挫傷),彎腰幅度也受影響,痛楚延及下肢。病人腰痛程度非常強烈,檢查時已表現緊張,亦痛得不能伏在治療牀上,根本不願在患處落針,轉用腹針作治療,病人較為受落,願意繼續接受治療。」

某些部位如手指關節,落針的痛楚較強烈,針灸後也會影響活動能力。雖然腹針令腹部有痠軟疼痛感覺,但不會影響患處郁動,加上腹部活動的幅度較細,痠軟感覺很快消失。有名43歲會計師,因經常用電腦,出現肩頸痛外,更患上「扳機指」(拇指掌指關節損傷),連接拇指掌骨與拇指骨的關節疼痛,雖然附近有穴位可作針灸治療,但一般會非常痛楚,落針後不能屈伸;最後用腹針治療,落針後輕輕捻轉腹針,1至2分鐘後,病人已覺肩頸肌肉鬆弛,拇指伸直時,痛楚也減輕了。

孕婦、腹腔腫瘤、肝脾腫患者不宜

基本上,大部分人可接受腹針;但孕婦、腹腔有腫瘤、肝脾腫大等腹部器質性疾病人士不宜。石敏棋建議,處理一般痛症,應以8至10次為一療程,初期密集式地進行,首3次最好每日針,之後可以隔日針,視乎病情進度而決定。腹針療效可維持一段時間,以輕微頸痛為例,治癒率接近八成。但之後若不改善姿勢,持續做低頭族,或因頸椎退化等結構性問題引起的痛症,則有可能復發。

腹針好處多,豈非可以放棄傳統針灸?石敏棋強調「腹針是治療的另一個選擇。有些案例,可以腹針配合傳統針灸」,例如治療「拗柴」扭傷足踝的傷者,可同時在患處附近落針。腹針與傳統針灸各有長處,按不同疾患應用。

■知多啲

中刺改善病情 深刺補益臟腑

腹針既能醫頸又能醫腳,功效多多,原理為何?

要認識腹針,先了解傳統針灸。傳統針灸是用針刺入穴位,產生痠、麻、脹及痛感覺,這些感覺稱為「得氣」,通過經絡把氣傳送去患病部位,「氣至病所」從而改善病情。石敏棋解釋,傳統針灸分有遠端取穴及局部取穴,前者是刺激距離患處較遠的穴位,通過經絡刺激患處;局部取穴則在患處附近落針,改善病情。

內地針灸教授始創

腹針是內地中醫針灸教授薄智雲研究始創。石敏棋指出,「薄智雲發現肚臍為發射站,供養全身營養及氣血」。人從無形精氣到胚胎形成過程,是靠肚臍從母親吸收營養,再輸送去全身。腹針理論是以神闕調控系統為核心,神闕即是肚臍中央。肚臍附近佈滿多個穴位,將穴位連接起來,成為一個龜形圖案稱為神龜圖,龜的頸、肩、手、腳位置,對應患者的頸、肩、手、腳。除治療痛症,腹針也可處理其他慢性病、婦科病、腸胃及泌尿科疾病等。

腹針根據神龜圖,可找出合適的穴位。腹針的應用涉及反射作用、經絡系統及臟腑保健三大範疇,各有不同功能,入針的深淺度也有異,分為淺刺、中刺及深刺﹕

1. 淺刺﹕刺入皮下,具反射作用

神龜圖顯示的穴位,對應人體不同部位的反射穴位。醫治痛症時,以刺針相關反射穴位,例如肩頸痛便刺針龜頸商曲穴。

2. 中刺﹕刺入脂肪層,經絡系統

用傳統針灸經絡概念,腹部的穴位與經絡有聯繫,透過刺激穴位和系統,改善病情。例如滑肉門及外陵同屬胃經,針刺這兩個穴位,有助改善胃及消化問題。

3. 深刺﹕刺入皮下組織,以「補臟腑」為主

利用神龜圖不同穴位組合,可補益臟腑。當中最常用的組合是「引氣歸元」,包括中脘、下脘、氣海及關元為任脈穴位,可固本培元。因為中脘及下脘歸脾胃,脾主肌肉;而氣海及關元歸腎,腎主骨。「針灸這四個穴位有助改善痛症。而在診治痛症時,先了解病人的健康狀况,若發現有脾虛等,可以一併改善補脾腎。」石敏棋補充,腹部有腹壁層及皮下脂肪,就算是深刺也不會有太大痛楚,亦毋須擔心會刺到內臟。

文:許朝茵

圖:劉焌陶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85d6ae4bfbcba00e61920b3f57736e20.jpg神龜圖——腹針根據神龜圖的穴位作治療。(圖中只顯示部分腹針穴位,圖:Zinkevych@iStockphoto);(圖:劉焌陶)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85d6bedaa7e7fcc0466062ec457c1ae7.jpg;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85d6d131aae6fcb5f129ddbbf221ca1b.jpg針前診斷——接受腹針前,醫師會先診症,了解病人狀况。(圖:劉焌陶);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85d6e0b5ddea5df95b1826f024b45b7b.jpg都市痛症——香港人經常用手機,隨時出現肩頸痠痛。(圖:deeepblue@iStockphoto);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85d6ee29a0a3e8afd7cf1e2211fd2718.jpg註冊中醫石敏棋(圖:劉焌陶);;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