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只重學業 忽略情感教育 港孩連辛苦都唔識講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你近來的心情怎樣?」

「不好,但我不知怎樣說。」

「是否有些擔心,不安,或其他情緒?」

「有,但我不知怎樣說。」

小學時乖巧勤奮的皓澄,升中後變得懶散,情緒和成績都一落千丈,他心裏有很多感受,卻不知道怎樣說。

家長緊張孩子的學業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保護,會令孩子失去自理能力,更會因而忽略孩子的「情感教育」,當他們遇上壓力、困難,經歷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不知道怎樣表達,久而久之,演變成情緒病。

媽媽說以前的皓澄不是這樣的。

小學時的他乖巧聽話,雖然不屬外向好動型,但也經常參加不同活動,跟同學關係不錯;學業成績很好,小學畢業後被派往區內一所名校升讀中學。但是,自從升上中二後,媽媽看到皓澄好像懶散了許多,即使臨近測驗考試,也欠缺了以前那份溫習的動力。最奇怪的是,近來就連他最喜歡的娛樂——打遊戲機,也沒有以前那麼大興趣了。媽媽見他有時躺在牀上發呆,望着天花板個多小時,叫他也不願起牀。連弟弟也察覺,以往出名好脾氣的哥哥,近來情緒變化很大,可能只是一點小事情,也足以令他大發雷霆。

事事「不知怎樣說」

坐在我面前的皓澄,面無表情,雙眼望着地氈,不停搓着雙手。我問他是誰叫他來見我的,他說是媽媽。

我再問他:「你是否也覺得有需要見我?」

他繼續面無表情地說:「應該要。」

「家人察覺你近來的情緒行為有些變化,你覺得是嗎?」

「是,但我不知怎樣說。」

「那麼,你近來的心情怎樣?」

「不好,但我不知怎樣說。」

「是否有些擔心,不安,或其他情緒?」

「有,但我不知怎樣說。」

「這些擔心和不安的感覺,是否因為近來發生了一些事情?」

「應該沒有,但我不知怎樣說。」

聽到他接二連三地說「我不知怎樣說」,我決定不再問下去。

「你的心裏有很多感受,但是你不知道怎樣說,你覺得好辛苦……」我說。

皓澄終於忍不住淚水。

升中失「貼身協助」感無力

原來自從升中後,皓澄在中學課程的適應上遇到困難,除了學科數量增加外,溫習模式也跟小學時截然不同。以往他在父母和補習教師「貼身協助」下溫習,成績很好。升中後他知道應該靠自己溫習,可是自從沒有父母和補習教師的貼身指導,他對自己的學習能力失去信心。

皓澄告訴我,這種感覺自從升上中一後,就慢慢積累起來。在過去一次測驗中,他難於集中精神溫習,擔心自己應付不來,那無助感更覺強烈。升上中二後,成績不如從前那麼好,令他很沮喪和擔心,但愈是擔心愈是無力應付。結果,無助感令他的情緒愈來愈低落。他沒有將這些感覺跟身邊的人訴說半句,只是藏在心裏。

家人對話只涉「事務商談」

在傾談中,我發覺皓澄一家人平日很少分享感覺和情緒。一家人的日常溝通只是「事務商談」(衣、食、住、行),很少分享彼此感受,也很少觸碰到情緒方面的話題,孩子缺乏成長中的一個重要培育——「情感教育」。父母通常只是針對孩子日常面對的生活問題而直接提出解決方案,甚少引導孩子思考怎樣解決問題,更不用說跟孩子講感覺和情緒,因此孩子很少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家人是否願意聆聽。因此當孩子遇上生活上的壓力和困難,經歷到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根本不知道怎樣表達出來。久而久之,負面情緒積聚,有可能演變成情緒病,就像皓澄的抑鬱徵狀:情緒低落或容易暴躁,欠缺動力,胃口和睡眠轉差,出現負面想法,內疚自責,認為自己很失敗,對以往喜歡的事情失去興趣等。而長期的無助感更可能引發尋死念頭。

未能抒發的負面情緒,往往會引致很多負面想法,例如不停問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的感覺,認為自己比人差,是個失敗者,又或者因為未能理解和表達自己心中的感受和身體的徵狀而焦慮無助。結果,愈想揮去這些感覺,就愈難揮去。

在往後的心理治療中,皓澄學習理解自己的情緒和想法的關係,勇敢面對心中的不安、無助和焦慮,學習用言語去表達情緒,用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我也鼓勵他的父母學習聆聽,引導孩子表達感覺和需要。得到家人的支持和情緒的釋放後,皓澄的情緒也漸漸回復,慢慢重拾以往充滿自信的學習態度。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圖:資料圖片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27bef811e1afaae5efabf3ae4526b053.jpg不懂表達——過分的照顧和保護,不但阻礙孩子建立自理能力,更令他們不懂表達感受,一旦遇上困難,壓力不斷積累而無從抒發。(圖:lovleah@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