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77):杏林?森林?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上星期一位相識廿載的醫生朋友向我道別,他決定返回英國執業。臨別時他慨嘆道:「香港的醫療市場有如一個森林,我始終不適合在這種環境生存,希望你多多珍重!」

這位醫生朋友,我給他起了一個化名叫「阿牛」。

隨着阿牛離開,香港又少了一位仁心仁術的醫生。

阿牛當年於英國畢業後便回港行醫,在公營機構服務十年後便轉投私營市場。多年來,阿牛曾轉介一些病人給我,在病人心目中,他是位不折不扣的仁醫,不會讓他的病人接受多餘的檢查或手術。茶餘飯後,他經常告訴我在「森林」行醫的故事。

「怎可能這樣頻密地照胃照腸?我們大可以告訴病人沒有這個需要呀!」每當談及這些故事,這位老朋友都是憤憤不平。

互相轉介病人 製造更多「商機」

阿牛經常與一些「行家」爭辯,多年來他堅持寧可少賺一點錢,也要守護自己的良心。但他的行家不時冷言「回敬」:「即使你不賺那些錢,也不代表問題解決。當病人踏出你的診所,心裏還是感到不安,也會再找其他醫生求取second opinion。其他行家也有可能游說他檢查。『正所謂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大部分病人的心態都是如此,寧願花錢求個心安。成件事你情我願,有生意主動找上門,卻之不恭呀!」

阿牛很有個人見解,始終堅持行醫宗旨。他曾慨嘆說:「所謂『杏林』,其實更像一個『森林』。大家有自己的據點,也會努力不斷擴充。有多少人會講原則?」

阿牛不願意「埋堆」,他認為很多轉介都不必要,只是互相製造更多生意機會而已。他憶述一位中年男病人,本來是患上腸胃功能失調及焦慮症,卻先後接受了胃鏡、大腸鏡、磁力共振、膽囊切除手術以及心血管「通波仔」。經過這一切,他的腸胃不適不但沒有改善,焦慮反而變得更厲害。

我們的杏林真的像個森林嗎?我肯定行內還有很多好醫生。只是一些人性的軟弱和陰暗面,不會因為我們的職業而必然改變,我們不會因為披上醫生袍而出現「性格突變」。可以再加強醫德的培訓嗎?頭腦上的知識未必一定能夠改變個人價值及行為。當遇上試驗時,有多少人會像「阿牛」一樣,死牛一面頸地堅守原則呢?

「阿牛」,但願你返回英國的森林後,能夠繼續你牛一般的堅持去行醫。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1/ee.png;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