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港大曾發表食物過敏調查,指出在7393名14歲以下小童中,約有37.8%對貝類食物(包括蝦、蟹、貝殼類)過敏,屬最常見的致敏食物,比雞蛋及牛奶更高。香港中文大學正研究針對治療貝類食物過敏的DNA疫苗,早前在老鼠試驗,成效理想,研究即將進一步應用於人類細胞培養實驗,現招募貝類過敏患者抽血以供研究之用。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博士後研究員衛懿欣指出,現時貝類過敏未有根治方法,而患者出現的過敏反應大部分是由原肌球蛋白(tropomyosin)引起,「患者進食或接觸貝類食物內的原肌球蛋白後,會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抗體,釋放組織胺等化學物質,從而出現過敏反應,例如嘴唇紅腫及紅斑,嚴重的會過敏性休克及呼吸困難等」。
老鼠試驗成效理想
是次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和生命科學學院,以及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研究的免疫療法,原理是把原肌球蛋白的氨基酸排序改變,成為低致敏性的貝類致敏原MEM49,「MEM49與原肌球蛋白成分相似,可重新誘導免疫細胞,認識原肌球蛋白並非有害物質。研發中的DNA疫苗可提高耐受性樹突狀細胞及調節性T細胞的數量與功能,有助減少IgE水平和炎症細胞的出現,減少過敏。」另外,將MEM49放入仍屬實驗階段的DNA載體內,有助MEM49發揮免疫導向作用,同時載體有助提升疫苗穩定性,不易變壞。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