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減肥】外食一族 簡易養生

分享此內容:

香港「無飯家庭」多,人們習慣外出用膳,或者買外賣回家享用。家不開伙可以有很多原因﹕工作太忙無暇備餐,不諳下廚,沒有地方煮食,甚至純粹因為「懶」。今時今日,我們很輕易就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美食,甚至只需透過手機應用程式,便可以安排訂餐送餐,不愁餓肚子。但過於方便的後果,就是飲食疏於節制,容易導致身體機能失衡,招致疾病。

中醫有「藥食同源」、「藥食同理」的說法,很多用來治病的中藥,同時可供入饌;每種食物如同藥物一樣,有它寒熱溫涼的「四氣」和酸苦甘辛鹹的「五味」屬性。根據每種食物各自的屬性,對身體產生不同作用。

所謂飲食養生,就是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季節時令、地域、體質和人群,安排合理食物的種類配搭、烹調方法等,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或是作為配合治療或康復後繕生鞏固之用。

中醫飲食養生的原則是「食飲有節」,即是均衡飲食,定時定量用餐,飲食的編配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以及講究飲食衛生。對於「外食一族」而言,也許我們毋須大費周章的在每次點餐前都翻查資料,看看每種食物的屬性是否適合自己,如果我們能夠依從下列飲食養生貼士,將有助預防疾病,增進健康。

不時不食 吃當造蔬果

首先,飲食選擇應順應時令。在養生方面有「不時不食」的說法,不吃不合時令的食物。在社會發達的今天,很多本來需要特定季節才能吃到的食物,現在一年四季都有售。站在養生的觀點上,我們吃這類「非時令」食物時應該相當小心,最好還是要依照四時季節食用,以防不適。

舉個例子,西瓜本來是夏天的消暑佳品,如果在冬天吃屬性寒涼的西瓜,便有可能因為寒上加寒,損傷脾胃而引起泄瀉;又例如在夏日炎炎還吃火鍋、燒烤一類溫燥的食物,會較容易上火及損耗津液,引起喉嚨痛、粉刺等毛病。

清淡多元化 吃素要襯色

其次,飲食選擇宜清淡、多元化,切忌在食物屬性上偏食。經常食用太鹹、太甜、太油膩的食物,均不利健康。按中醫理解,鹹味在五行屬水,對應五臟為腎,屬性陰寒,過食鹹味則容易傷腎,影響水液代謝,形成水腫。過食甘甜、肥膩多油的食物容易助濕生痰,妨礙脾胃運化,有礙氣血運行,造成胃脹、肥胖等問題。

現代人的飲食習慣普遍西化,加上不少人愛「重口味」的刺激,一旦養成愛吃「香口」、「濃味」、「甜膩」食物的習慣,要改正並不容易,長遠對健康非常不利。對經常外出用膳的人來說,建議應選擇以五穀蔬果類為主、肉類較少的飲食組合,味道避免過分濃烈,不應過分追求味覺刺激,要養成健康、清淡的飲食習慣。即使現在有不少人提倡素食,素食食材的選擇亦應涵蓋蔬菜、豆類、瓜類、水果等不同顏色以及味道的配搭,從中醫的角度是要避免寒熱及五味屬性過偏。

開餐定時定量 最多八分飽 

還有,我們進食宜定時、定量。定時用餐有助身體養成穩定活動規律,使臟腑氣血各方面的機能運作有序。反之如果食無定時,臟腑的機能常處於不穩定的失序狀態,身體便容易因為無法適應劇烈變化而失調,產生胃痛、眩暈等。

至於飲食定量方面,從養生的角度看,建議只吃到「八分飽」,不宜過飽。盡量不養成在正餐以外加餐、「吃消夜」的習慣。時下不少餐廳都以「任食」作招徠,要是本着「吃個夠」、「要回本」的心態用餐,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吃得過多,建議應自我節制。

要是吃進肚裏的食物超過我們脾胃的負荷,便會出現「食滯」、「食積」的問題。中醫認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一旦食滯,便會妨礙脾胃正常運化,氣機失調,出現氣滯、氣逆等毛病。食滯的常見徵狀,包括脘腹脹滿、胃痛腹痛、惡心嘔吐、噯氣反酸、食欲不振等。

山楂消肉膩 麥芽解飯滯

應付食滯,除要確保飲食清淡,不可過量,也可使用具消食化滯功能的中藥或方劑,化解食積。在中藥分類裏有一類是「消食藥」,專門針對食滯、食積問題。各種不同的消食藥具體作用都不同,例如山楂擅長消肉食一類肥膩、油多的食物;穀芽、麥芽多用來消解像米、麵、薯、芋等含豐富澱粉的食物;萊菔子具有下氣化痰、消除脘腹脹滿的作用,可按患者需要配搭使用。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林信君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f35c33bf9b74fd13c970a24f099cef0e.jpg(圖:liza5450@iStockphoto、資料圖片);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f35c51d2e8262d1f22171d2ea97d3a1f.jpg素食配搭——飲食要避免寒熱及五味屬性過偏,素食人士要特別注意進食不同顏色及類型的蔬果。(圖:RyanKing999@iStockphoto);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5/f35c5d47c790bc6d18e2421998948147.jpg(圖:dmytro lastovych@iStockphoto);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