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筆者的臨牀經驗,發現不少香港市民誤以為骨科只醫「骨」,但實際上骨科也治「筋」。畢竟筋骨是唇齒相依的:生理上,筋有賴於骨的支撐,骨有賴於筋的保護和維繫穩定性,筋骨互相提供營養並共同參與新陳代謝。正如《黃帝內經》記載,「骨正筋柔、氣血自流」,病理上,傷筋動骨,傷骨動筋。如果把筋傷科、骨傷科和骨科統稱為「筋骨科」,或可減少誤解。通識上,本欄取名為「正筋正骨」,既希望借此良好平台糾正一些對筋骨認知上的錯誤觀念,亦希望探索糾正筋歪及骨關節移位等規範療法。之前曾剖析過正骨觀念,今期開始分享正筋常識。
中醫骨科等不同臨牀學科都經常用手法「正筋」,但是不同學科的學習背景不同,對手法分類、作用原理、適應證、手法力度和手法療程的理解有所不同,治療往往出現不同效果。屬於手法適應證,即使手法不完全相同,只要應用恰當,也可收到異曲同工之良效;但如果所受的筋傷不屬於手法適應證、手法不標準、標準手法次數過多或並非單一手法可以除病時,都可能延誤病情。以下通過指出正筋手法誤區、揭開筋傷真相分析手法誤區,希望引導筋傷病人盡快走出手法誤區,步入手法正路。
瘀腫以為「散瘀」 或演變「風濕」
治療筋傷的理筋手法和中醫整脊手法,有時會在無意之中被誤用了。中國民間經常聽到一種古老的傳說,當筋受傷之後,必然有瘀血,必須用重的理筋手法推按,瘀血才會散。有時筋傷本來沒有瘀腫,重手法之後第二天出現瘀腫,經常被誤解為「瘀血散了出來」,但實情是可能被推腫了。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千篇一律地運用重手法,其後果不僅增加病人病苦,而且可能傷上加傷、復元慢,甚至產生併發症或後遺症,新傷演變為日後轉天氣痛的所謂「風濕」和舊患。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