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認知行為治療法」是現時處理兒童焦慮症最具科學研究實證的心理治療方法。「番茄」的父母已經實踐了「行為治療」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帶着「番茄」面對焦慮的場景——無論他怎樣掙扎,父母仍然堅定地送他返學校,不讓他逃避。
(黃志東攝)
就兒童焦慮症而言,行為治療是整個心理治療中很重要部分,特別是對於年幼的孩子,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沒有成年人發展得那麼成熟,不容易理解導致負面情緒出現的想法,所以他們掌握行為治療一般都較認知治療容易。一般人處於焦慮情緒的時候,都傾向採取逃避態度,孩子當然也不例外。所以,陪伴孩子逐步面對令他們產生焦慮的場景,不強化他們的退縮行為,並透過在面對實際環境的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正面經驗,令他們對自己的恐懼有另一個較正面的看法。另外,行為治療也可以讓他們親身經驗到,即使面對焦慮情緒,他們想像中的「恐怖」場面也未必一定會出現,即使有最微小的機會發生,他們最後也可以應付得到。
至於認知治療,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有時不比行為治療來得奏效。但對於「番茄」這個聰明的孩子來說,他很快便明白,自己的憂慮原來是被他自己「養大」了,以致跌進了自己的思想陷阱,造成情緒困擾。我再引導他如何用正面的陽光思想去改變負面的黑雲思想,讓自己可以放下擔心,活得輕鬆一點。從他精靈的表情和發亮的眼神,我就知道這個孩子又領悟了人生重要的一課。
【升學規劃意見調查】填寫海外升學問卷調查,有機會獲得$50超市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