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幾個星期,我收到多個從海外寄來的電郵及短訊,內容全是關於近日香港的情况。他們大都覺得香港已變成了一個動盪不安的城巿,並表示同情及可惜。我總是心有不甘,不斷地告訴他們香港不會從此「一鋪清袋」。
香港,是我出生、長大、受教育、工作、落地生根的地方。每當我到海外講學,我必定展示美麗的香港給我的聽眾。這裏的安全、自由、平等、多元、互相尊重和包容,令我一直以身為「香港人」而深感自豪。
自6月開始,這個我最愛的地方就開始瀰漫着不安、對立以至愈演愈烈的衝突。香港,竟於短短兩個月內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變臉」。
可惜這一場「變臉」卻把香港換上了一個憂愁、憤怒,甚至乎猙獰的面具。曾幾何時,香港警隊的形象是十分正面,《警察故事》、《PTU》等電影深入民心,但今天不少市民視執法者為「黑警」、濫用武力。曾幾何時,我們的年輕人是社會的明日希望,但今天有不少人視他們為搗亂社會的力量。眼睜睜地看着這個美好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充滿爭拗和衝突的戰場,我並不甘心。
拿出求醫的決心
作為醫生,我深信病向淺中醫的道理。可惜我們往往忽略自己的問題,於是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治癒的機會。當病入膏肓,才發現受苦難的不單是自己,還影響了身邊的人。醫病不容易,要拿出求醫的決心更不容易。其實求醫並不是弱者,有勇氣去面對、敢於承擔的人才是真正的強者。
行醫者克己才能服眾
從醫多年,我深深體會到生命及心靈是何等脆弱,每天見到不斷有人受傷、流血及互相辱罵,我感到非常不忍和難過。我厭惡一切身體或語言暴力,我向暴力說不,我更拒絕以暴易暴。那行醫者又當如何自處?常言道:「上醫醫國」, 但行醫者亦需要明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先克己才能服眾。
從事研究工作多年,我竭力追求事實的真相。每天收到來自不同源頭的信息及影像,是非黑白容易被扭曲,我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妄下判斷。要還社會一個公道,便需要尋找真相及展示事實的全部。
我堅持醫者的大愛與無私。當憤怒填滿了衆人的心,說愛心似是離地。但當社會撕裂至如此局面,無論是站在哪一方的人,都是這個時局的犧牲者。
香港要走出這個黑暗的日子,我們需要有勇氣去承擔責任的強者、有正直的心去尋求真相的智者,以及有遼闊的胸襟去寬恕的仁者。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