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過去多年,我喜歡觀察病人病情與天氣轉變的關係,因為我的病人不少是每兩三星期來診,可以抓緊病情小節幫助加快好轉,這樣也使我更易感受到天氣與病情轉變的關係。
今年3、4月,有病人問為什麼容易流汗;到了7、8月仍有病人這樣問,有人甚至進了冷氣商場仍然出汗。我解釋是因為輻射直接進入了商場,所以冷氣不着力,加上身體已吸進了很多熱能,於是環境溫度低仍然出汗,晚上睡覺也會這樣。
另一個觀察,可能很多人都記得,就是5月初突然颳起猛烈風雨。我本準備接送女兒,天文台預測是晴天,下午卻突然颳起不止黑雨般簡單的大風大雨,連傘都吹反了。維持了1、2小時天又轉晴。數星期後再發生一次,這情况多年未見過。
香港亂局令皮膚病復發?
6月12日後香港世情變惡,至今仍影響香港人的生活和心情。當時我常常叫病人早睡就寢,少看資訊以防影響病情及情緒。有一個病人的表現使我詫異,她有一個很難醫的皮膚病,魚鱗皮病變加上濕疹,令到全身皮膚變黑變厚,已治療了多年。4年前開始好轉,近兩年她說身上見到正常皮膚,特別是腿部,手部也逐步見到正常皮膚,唯獨關節轉彎位置仍是皮厚不好看。但是一個月前,她的手腳皮膚突然又變差,除了變厚之外,還像衣服被捲着一樣,確實很少見。那時我對她說大概初秋天氣變化,加上她看資訊太多,影響情緒及病情。
由最熱中秋轉涼 多人中招
及至中秋,氣溫還是33℃,是天文台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中秋,打破1969年的32.8℃紀錄。數天後晚間轉涼,變得乾燥,濕度低至30%左右。接着一星期,有幾個病人的皮膚出現類似捲着、拉扯表現,這種情况很少見。於是我明白之前那個女病人,是被這種秋收肅殺天氣所影響,及至中秋後天氣明顯由熱轉涼和乾時,更多人受影響。
天氣影響身體,甚至情緒行為,西醫雖有文獻提及,但一般不太關注。這種物理環境對身體的影響,是中醫的強項。
文:余秋良(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榮譽教授)
專題系列文章
- 9款沐浴球檢出低濃度致敏香料 5款含小物沒警告 消委會:幼童或誤吞致窒息風險
- 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 / 微細懸浮粒子PM2.5對人體有什麼影響?
- 研究:逾10%女童缺鐵致貧血 鐵儲備不足增注意力受損風險
- 【照顧者】調查:受訪八成女性 逾半每周照顧21小時 護老者四成「高負荷」有抑鬱焦慮
- 八成中學生日花最少兩小時用電子屏幕作娛樂 衛生署:長用損健康
- 【世界防癆日】預防結核你要知 攜手應對結核病(衛生處方)
- 【精神健康】調查:23%DSE考生自評「極大壓力」七成傾向獨自減壓
- 調查:96%受訪者牙齒酸蝕 徵狀:牙齒變細變黃或崩缺「以酸代甜」飲食料元兇
- 母乳庫兩月逾百捐贈者集300升 母乳含抗體、免疫因子 保護嬰兒免受感染
- 【三高】慢病共治篩者近4成高血糖或血壓 28日起涵血脂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