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出席了一個沉重的喪禮,向一位比我年輕的醫生好友道別。
這位故人與我有一些共通點,大家都是出身草根、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年我們於醫學院一起接受教育,後來我選擇了科研教學,這位高材生則選擇了當一個服務病人的外科醫生。
很多年前,他已經藉着精湛醫術躋身名醫之列,但他從來沒有因此沾沾自喜或追名逐利,反而出心、出錢、出力回饋母校,還召集了不少醫生校友一起協助醫學院,栽培了一代又一代的醫科生。他不單傳授技術,還身體力行教育年輕人如何做個好醫生,時常提醒他們要努力學習,打好根基,也要秉持醫德。他說過:「躺在手術台上的,都是一個又一個寶貴的生命,絕對不能有絲毫鬆懈。」
我這位好朋友很少說什麼大道理,總是默默地以身作則,示範一個好醫生如何關心病人、留心每個細節,為他們設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讓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顧。在我心目中,他是一個非常值得敬重的醫生,是醫生的典範。
最後一次見面是他離世前一個月,當時他的癌病已擴散至腦部。雖然是病入膏肓,他仍非常惦記着一班醫科生,還熱切表達他捐助的意願,希望讓更多窮苦學生有機會踏足海外、放眼世界。他深信必先認識世界之大,才能夠懂得自己的不足。家人也秉承他的遺願,出殯當日的晚上,他太太及兒子也忍住傷痛出席舊生聚會,以示支持他那份毋忘初衷的心志。
以「醫人」為念的「上醫」
是的,我這位故人是個不折不扣、實實在在的好醫生。他一生人對病人盡心盡力,直到最後一刻仍不斷為身邊的人付出,守護着他們。也許他已經完成了上天給他的使命,上天現在把他從這個紛亂的世代接回天家安息。
看着網上許多的留言和悼念,緬懷這位醫生過往行醫的種種,可以知道他的一生幫助了不少病人和他們的家庭。
常言道:「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我卻覺得是「上醫」更要懂得「醫人」,因為很多苦難都是源自人心。只要盡心盡力去對待每一個病人,減輕病者和家人在肉體的痛苦和心靈的困擾,即使再普通的醫生也是「上醫」。
我有幸與這位一直以「醫人」為念的「上醫」並肩同行多年。即使他離開了,留下的傳奇故事及美好典範,將會永遠地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激勵我輩行醫者學習他「以人為本」、凡事以病人為念的精神。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專題系列文章
- 中西藥合用改善紅斑狼瘡、乾燥綜合症等慢性炎症反應 港大:具協同療效
- 【腦癇症】機械臂微創手術確認癲癇病源 免開顱更精準 手術時間減半
- 【罕見病】子7歲確診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 活動能力漸失不自怨 母:他是我老師
- 【Monday Blues】研究:在職與否焦慮星期一引發皮質醇高 長期壓力增心臟病風險
- 【躁鬱症】研究:鋰劑可安全應用於躁鬱症治療 副作用發病率低
- 中風病人無法吞口水 以「內窺鏡吞嚥練習」 兩月可拆胃喉
- 醫生:肺癌破壞肺結構致功能受損 一旦感染可致急性呼吸衰竭
- 慢病共治逾13萬人接受「三高」篩查 四成確診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血脂
- 首間婦女康健服務「樂妍站」提供子宮頸癌和乳癌篩查 64歲或以下須先做會員
- 日本百日咳持續蔓延 今年至今感染人數已達去年全年5倍